长平之战,秦国的白起大破赵军,斩杀了45万赵国降卒,给赵国致命一击,几乎断送了赵国的未来。赵国从此元气大伤,难以再与强大的秦国抗衡,这也为赵国的最终灭亡埋下了伏笔。
在长平之战前,赵国的军力庞大,人才辈出,的确具备了抵抗秦国的实力。可惜赵王在用人上犯了致命错误,他竟然任命了赵括去对抗白起,这一决策导致了赵国的惨重损失。赵国拥有廉颇、李牧、乐毅和田单等名将,为什么赵王会选择赵括呢?
一、廉颇
廉颇,赵国的名将,被誉为“虎狼之师”的统领。他在公元前262年,与秦国激战,挫败了秦军的攻势,捍卫了赵国的疆土。当时,秦国欲占领韩国野王,并切断上党郡与韩国本土的联系,迫使韩国割让上党郡以换取和平。可上党郡的百姓宁愿投向赵国,寻求赵国的援助。赵王看到这片战略土地,心生贪念,决定帮助上党郡并与秦国对抗,这激怒了秦国。
公元前261年,秦昭襄王命王龁率军攻占上党,继而转向赵国。赵王任命老将廉颇前去迎战王龁。尽管廉颇善战,秦国的强大让他接连败于敌军,失去了二樟城和光狼城。无奈之下,他只能在防线内坚守,而王龁则围而不攻。两军对峙了一年之久,赵军因缺粮士气低落,粮草匮乏。赵王本打算向齐国借粮,但齐国拒绝了请求。为了结束困局,秦军则传播消息称,秦军最怕的不是廉颇,而是赵奢之子赵括。赵王在焦急中做出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决策——他罢免廉颇,任命赵括为主将。秦国则立即任命白起取代王龁。
二、赵括
赵括,赵奢的儿子,年轻时博学多才,熟读兵书。然而,赵括虽才华横溢,却缺乏实际战场经验,且天生好高骛远,缺少应变能力。在长平之战期间,赵括虽然继任赵军主帅,但由于缺乏作战经验,他做出了许多错误决策。赵王一直误以为廉颇因惧怕秦军而不敢出战,心生不满。当时赵军粮草告急,赵括决定采取主动出击的战略,最终白起利用赵括年轻气盛、经验不足的特点,设下了诱敌深入的圈套。赵括轻信秦军的虚张声势,带领赵军深入敌营,最终陷入了白起的包围圈中。赵括指挥赵军突围失败,秦军切断了赵军的退路,粮草断绝,45万赵军陷入困境,最终全军覆没。赵括战死,赵军被迫投降。
面对这45万降卒,秦国处于粮草紧缺的困境,但为了防止他们成为未来的威胁,白起做出了一个极为冷酷的决定——他命令将这些降卒一律斩杀,赵国因此蒙受了空前的损失,几乎陷入崩溃。
三、李牧
李牧,战国四大名将之一,以两次以弱胜强的战绩闻名。在赵国边疆,李牧屡次击败匈奴,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然而,李牧因战术保守、未与匈奴正面冲突,曾一度被赵孝成王认为懦弱无能,甚至在赵国边疆防御时频频遭遇失败。当时,赵王和许多赵国的将领都认为李牧缺乏决断力,于是将其更换。直到李牧被重新启用,他才展现出真正的军事才能。公元前244年,李牧巧妙运用兵法,成功诱敌深入,歼灭匈奴十万大军,之后又乘胜追击,打败了多个匈奴部落,为赵国立下赫赫战功。
然而,当长平之战爆发时,李牧虽然已经显现出卓越的指挥才能,但赵王依然未能完全信任他。当时,赵王已将李牧视作边疆将领,并未给他带领主力部队的机会。
四、乐毅
乐毅,原为中山国人,后投降赵国,并在赵国大展拳脚。公元前295年,赵国爆发内乱,赵武灵王被赵惠文王囚禁,而乐毅也被迫离开赵国,赴燕国发展。在燕国,他先后取得了显赫的战功,攻破齐国70座城池,几乎灭掉了齐国。然而,燕惠王继位后,乐毅与他产生了矛盾,燕王相信乐毅有野心,于是替换了乐毅。
乐毅最终被赵国接纳,赵王封其为望诸君。然而,乐毅心中仍然存有顾虑,且与赵王关系微妙。在长平之战爆发时,乐毅虽然已经归附赵国,但他未能完全获得赵王的信任,因此未被委以重任。
五、田单
田单,曾是齐国的名将,在齐国面临危机时,成功通过火牛阵打败燕军,挽救了齐国。赵国意识到田单的军事才华,将其从齐国引入赵国。然而,田单虽然身经百战,深得齐国百姓的爱戴,但赵王未敢在长平之战时将重任交给他。田单虽然曾在齐国取得过巨大的胜利,但赵王对其身份产生了疑虑,始终未能完全信任。
总结
赵王手下虽有廉颇、李牧、乐毅、田单等名将,但在长平之战时,赵王却选择了赵括,这一决策成为赵国覆灭的根本原因。廉颇因作战不利被罢免,李牧因年轻缺乏战功未被重用,乐毅与田单则因信任问题未能成为主力,最终赵括的失误导致赵国军队的毁灭。这一历史悲剧,成了赵国灭亡的重要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