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从一名普通农民成长为明朝的开国皇帝,凭借的正是他那独特的个人魅力。如今,一些学者认为朱元璋因为出身贫寒,导致性格上有缺陷,像自卑、暴力等,但如果细想一下,在那个刀光剑影、血雨腥风的明末时期,一个自卑的农民怎么可能赢得人心、取得政权呢?
另一方面,也有观点认为朱元璋的成功与他身边的一些得力助手密不可分,像蓝玉、胡惟庸、李善长等人,如果他们联合起来反叛,朱元璋恐怕就会下台。然而,对于这些看法,我们只能一笑置之,朱元璋绝不会轻易被动摇。
他可是个智勇双全、极具决断力的帝王,具备着卓越的战略眼光,注定不平凡。朱元璋深谙帝王之道,能够把许多文臣武将聚集在自己周围,靠的正是他那与生俱来的手腕与智慧。如果蓝玉、胡惟庸和李善长敢联合起来造反,朱元璋也能在短短三天内将他们一一清除。
说到胡惟庸和李善长,他们根本无法动摇朱元璋的江山。虽说“文人的笔杆子能胜过千军万马”,但对胡惟庸和李善长来说,这话并不适用。胡惟庸曾是中书省的权臣,而当他被朱元璋定罪时,罪名便是“专权善政”。作为丞相,胡惟庸在任命官员时,曾常常未经朱元璋批准,尽管这些行为只影响了小范围,且并未引起军队的动荡。所以,胡惟庸更多的是一个权力欲望很强的人,但实际上并没有带领军队叛乱的实际能力。
至于李善长,虽然他没有直接指挥军队的能力,但在军中拥有极高的威望,朱元璋每次征战都离不开李善长的协调与调度。李善长能够将战局安排得井井有条。然而,纵使胡惟庸和李善长联合起来反叛,朱元璋依旧不会被扳倒。因为他还有一位头脑极为聪明的军师——刘伯温。刘伯温不仅精通天文地理,还精通易学,他的谋略可谓是朱元璋的重要支柱。如果文臣造反,凭刘伯温的才智,朱元璋完全能够迅速平定叛乱,因为这些文臣手中并没有掌握军队。
那么,假如再加上蓝玉这位掌握重兵的将军,他是否能够成功推翻朱元璋呢?答案依然是否定的。蓝玉是一位年轻有为的大将军,在其他几位老将如徐达、常遇春、汤和相继去世或退隐时,蓝玉成为了明军的核心人物。虽然他的功勋突出,但与其他几位开国大将相比,仍然显得略有逊色。如果蓝玉在徐达等人还在时发动叛乱,肯定是被轻易消灭。
如果蓝玉没有军权,他或许有机会对朱元璋构成威胁,但朱元璋早已未雨绸缪,他将自己的儿子们封为藩王,并给予他们掌控大量军队的权力。如果蓝玉真的造反,或许面对一个、两个藩王他能够应付,但如果所有藩王都联合起来,蓝玉绝无胜算。即便他有称帝的野心,但面对各路藩王的联合,根本没有机会。
从朱元璋的一生来看,倒下的英雄豪杰数不胜数,这并非偶然,更不是因为性格缺陷,而是因为朱元璋的确具备过人的才智。所以,无论是胡惟庸、李善长还是蓝玉,他们与朱元璋的对抗,注定没有胜算。因为他们面对的是明朝的开国皇帝,而不是一个即将崩溃的政权。按照古人所说的天时、地利、人和,这三者,他们一样都没有得到,又怎么可能取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