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非常擅长识人,他所挑选的湘军将领们,不仅在经历靖港之战和九江之战的惨败后,依旧未曾动摇忠诚,在遭遇困境、在江西困守饥寒交迫时,他们依然没有一位背叛他。即使在这般困顿之下,曾国藩的威望依旧稳固,这与他卓越的识人之眼密不可分。
在攻占金陵时,尽管曾国藩已经拖欠了长达11个月的军饷,但依旧没有一位将领选择离开。此种忠诚度与对曾国藩的深厚信任,正是他作为领导者的独到之处。他能够吸引如此众多的英雄豪杰为他效力,得益于他对人才的独到识别与培养。可以说,曾国藩对人才的培养无所不用其极,几乎倾尽心血。他在创立湘军时,所首先设立的并非是军事部门,而是幕府——一个为其提供战略支持的智囊机构。
曾国藩的幕府不仅是他的参谋核心,也是人才培养的摇篮。根据统计,许多杰出的官员都是从幕府中走出的,这些人之后在清朝的政坛占据了重要位置。例如,总督、巡抚、布政使等高官,分别达到了16人和28人之多,此外还包括许多副将、按察使等职务。这种人才辈出的现象,使得清朝政府深感忌惮,并且加大了对曾国藩的打压,促使他在政治斗争中运用了巧妙的权谋之术,尤其是在与咸丰皇帝和慈禧太后的周旋中,曾国藩巧妙地保全了自己。关于他如何运用权谋,我在《曾国藩权谋术:乱世可成枭雄,盛世可为富商》一书中有详细讨论,如果大家感兴趣,可以阅读此书了解更多。
那么,曾国藩是如何选拔人才的呢?他并没有给人才设定过于严格的标准,反而更注重人的实际能力和表现。他认为:在军事、财务、行政和文事上有所专长的人,都会优先考虑使用。尽管如此,他对人才的选择标准背后,依然蕴含着深刻的思想。
曾国藩认为,一个人能否成材,最重要的是“意志”。这种“意志”是一种天生的能力,是内在的,不依赖外界的帮助,而它正是区分不同个体的重要标志。深谙心学的曾国藩,将这种“意志”发挥到了极致,并且在他与弟弟曾国荃的通信中表达了这一点。他在信中写道:“精神愈用愈出,不可因身体素弱过于保惜;智慧愈苦愈明,不可因境遇偶拂遽尔摧沮。” 这段话的核心就是意志的力量。
曾国藩的个人经历,证明了“意志”的重要性。尽管从小身体虚弱,身上患有癣疾,眼睛视力不佳,还经常耳鸣,但他从未因身体原因放弃学习或工作。无论多忙,曾国藩每天都会至少阅读十页历史书;而且,他从不迟到早退,始终保持严谨的作风。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他从不贪图睡懒觉,每天天刚亮就起床,毫不懈怠。正是这种顽强的意志力,促使他不断提升自己,不断增强各项技能。
曾国藩的成长历程也反映了“意志”与智慧之间的关系。28岁之前,曾国藩所学的内容多与科举考试相关,几乎所有进士都学过类似的“四书五经”。然而,正是因为他不断学习、不断思考,他才得以在晚清文人中脱颖而出。特别是在进入翰林院后,曾国藩不仅研习唐鉴的理学,还深入钻研王阳明的心学,这些都深刻影响了他的思想与行动。他立志要做一个圣人,而这一志向,正是他在腐败官场中独树一帜的原因之一。
曾国藩用“事上磨”的心学精神,在没有任何军事经验的情况下,成功创建了湘军,并在后来的战斗中消灭了强大的太平天国。对于他来说,“有意志”是成功的关键——只有在困难面前保持坚定,才能迎难而上,获得最终的胜利。
因此,曾国藩在选择人才时,特别重视一个人是否具备坚定的意志力。一个人如果在关键时刻容易动摇、退缩,那么即使拥有其他才能,也难以成大器。曾国藩的这些心得,在《曾国藩心学》中得到了详细的阐述,感兴趣的读者可以深入了解。在这里,曾国藩的智慧仍然对我们有着极大的启发,值得我们借鉴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