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历经了长达两百六十多年的辉煌时期,期间涌现了十二位皇帝和二十九位皇后。在这些皇后中,只有四位曾从象征权力的大清门进入紫禁城,而其他皇后都未曾拥有此特权。这四位皇后分别是:顺治帝的博尔济吉特氏,康熙帝的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同治帝的孝哲毅皇后阿鲁特氏,以及光绪帝的孝定景皇后叶赫那拉氏。由此可见,能够从大清门进入紫禁城的皇后,无论是哪位,都是值得骄傲的。
大清门最初建于明朝永乐年间,最早被称作“大明门”。它与紫禁城其他的门有所不同,因其没有城楼,而是单檐歇山顶的砖石结构建筑。建成之后,大学士士解缙为其亲自书写了门联:“日月光天德,山河壮帝居”,这象征着大明门不仅仅是皇宫的入口,更是权力的象征。
大明门实际上起着划分皇城与民间的作用,凡是进入大明门的人,便正式进入了皇宫的范畴。大明门有三个出入口,其中正门是唯一只有皇帝才能通行的通道。皇后、太皇太后、太上皇等则可以通过龙车凤辇进入。而百官和贵族则必须走两侧的门。对于皇后来说,能从大明门的正门进入,意味着她的一生有一次这样神圣的时刻,这就是在大婚之日。
明朝灭亡后,李自成将“大明门”改为“大顺门”,但这一改动很快便被遗弃,因为清朝入关后,顺治帝将其改回了“大清门”。有趣的是,原本的“大明门”门匾是用青金石刻制的,当顺治帝改名为“大清门”时,他并没有移除原匾,而是把它翻转过来,并在背面刻上“大清门”的字样,便以此形成了今天所见的大清门。
大清门的建筑规则基本延续了明朝的做法,仍然只有皇帝能够从正门通过。至于皇后,也只能在帝后大婚时从正门进入。而帝后大婚则是皇后获得这一殊荣的唯一机会。顺治帝入关后,成为大清的第一任皇帝,而博尔济吉特氏成为大清历史上第一位从大清门进入紫禁城的皇后。她的凤辇经过了大清门、午门、太和门,最终进入紫禁城,成为了紫禁城的女主人。
然而,尽管博尔济吉特氏是清朝历史上第一位从大清门抬进紫禁城的皇后,她的命运却并不长久,仅仅两年后就被废除,结束了她的荣华富贵。接下来,康熙帝的皇后赫舍里氏于1665年成为第二位从大清门进入紫禁城的皇后,她虽然拥有了这份殊荣,但不幸的是,她22岁便早早去世了。
从赫舍里氏去世后,清朝的皇后竟长达二百多年没有再次从大清门进入紫禁城,直到同治帝与阿鲁特氏大婚。在1873年,阿鲁特氏成为第三位从大清门进入紫禁城的皇后,然而她的命运同样充满了波折。阿鲁特氏的身份特殊,她是慈安太后的外甥女,而慈安太后在同治帝的继位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虽然她被选为皇后,但与慈禧太后的关系并不融洽,双方多次产生矛盾和冲突。
其中有一则野史记载了阿鲁特氏与慈禧太后的冲突。据说在一次争吵中,阿鲁特氏曾激动地提到自己是“从大清门抬进来的皇后”,这一言论无疑是在暗指慈禧太后并没有这样的资格。慈禧太后虽曾是咸丰帝的妃子,但她并没有经历过帝后大婚,因此没有资格从大清门进入紫禁城。这些话是否真是阿鲁特氏所说,至今无从考证,但无论如何,阿鲁特氏与慈禧太后的关系显然并不和谐。
阿鲁特氏的悲剧命运似乎早已注定。同治帝与她成婚后仅两年便去世,阿鲁特氏在同治帝去世后不到百日也去世,年仅22岁。对于她的去世,许多野史猜测与慈禧太后有关,认为她可能是被毒死或逼死,但这些并无确凿证据。实际上,阿鲁特氏也可能是因病去世,尤其是在同治帝死后,她的精神可能受到很大的打击,导致早逝。虽然如此,关于阿鲁特氏死因的研究仍在继续,未来或许能有更清晰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