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是我国历史上出身平民的皇帝象征,他曾在贫困时期沦为乞讨者,但命运的转机让他逆袭,最终创建了大明王朝。江山的建立离不开军事的力量,但江山的有效治理又离不开文人的贡献。
尽管朱元璋的文采并不出众,但他深知有文化的人才对国家的重要性。因此,在大明王朝成立之际,他积极招揽了众多有能力的人士作为朝廷的重要支柱。然而,尽管朱元璋智慧过人,他终究是一个人,难免在治理国家时心生烦恼与忧虑。
提到这一点,一件颇具趣味的事情便浮现出来。朱元璋在接到大臣的奏折后,没看完内容便勃然大怒,甚至下令惩罚撰写该奏折的人。这个写奏折的人就是名叫茹太素的官员。
茹太素是洪武三年考中的状元,他的奏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喜欢引用古代典籍。他的奏折的字数通常在六七千字以上,而其中一些事情实际上只需用两三百字就能说清楚。
如果朱元璋每天只需处理茹太素一人的奏折,或许不会感到愤怒。但现实是,朱元璋每日要处理众多的奏折,因此茹太素的冗长奏折令他倍感压力。起初,朱元璋对茹太素的方式尚能忍耐,但时间一久,他便愈加烦躁不安。终于有一天,当朱元璋再次翻阅茹太素的奏折,发现仍然是这样耗时的内容时,他再也无法控制自己的怒火,心急如焚之下还没看完奏折就发作了。
在茹太素的奏折中,他提到:“如今的官员中,有才有德的只是十分之一二罢了。”朱元璋听罢,立刻追问茹太素,朝廷中究竟谁是那些无才无德之人。而茹太素之所以如此表述,不过是出于谦辞,面对皇帝的询问,他自然难以回答。朱元璋对此感到愤怒,迅即下令对茹太素进行惩罚。
为了避免其他官员效仿茹太素的书信风格,朱元璋随后还下令制定了奏折的字数限制,确保奏折能简洁明了,提高治理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