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刘备为什么借荆州不还?孙权和刘备谁才是最不要脸的?
创始人
2025-09-13 02:03:58
0

《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许多人都对这部经典作品有所了解。其不仅在文学界享有盛誉,还多次被改编为影视剧,因此深受观众的喜爱。故事中,荆州在三国时期成为各个势力争夺的焦点,曹操、刘备、孙权等历史人物都对此地颇为青睐。

特别是有关刘备借荆州的那句诙谐话语:“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其背后的历史真相却蕴含着复杂的曲折故事。荆州最初是由刘表所统治的领土,但刘表去世后,其儿子因性格软弱而畏惧曹操,最终选择投降,导致荆州落入曹操之手。荆州不仅自然资源丰富,经济和文化也繁荣昌盛,因此,成为了众多势力的争夺核心。

刘备与孙权为了共同的利益决定联手对抗曹操,经过一番激烈的斗争,终于战胜了曹操,将荆州的七郡划为三部分。北部的南阳和襄阳依然被曹操控制,而南郡以下的区域则归孙权所有,刘备仅仅获得了一个相对较小的南郡。尽管他后来被委任为荆州牧,但他的办公地点却位于一个名为“油江口”的小镇,而并非荆州的中心城市。

虽然刘备心中有意想要将荆州归还,但事态并不像他所愿。他在征得益州的控制权后,为了避免与曹操的纠纷而分心,选择将江南地区的三个郡划给了孙权。虽然表面上看刘备并未完全归还荆州,但在此过程中,他也做出了一定的妥协。因此,并不能简单地说他“有借无还”。

然而,孙权对此并不心甘情愿,后来还派人前去讨要荆州。起初,双方都不愿轻易放弃各自掌握的领土。仔细考虑众多因素后,刘备最终决策在整体大局上将江南地区的三个郡交还给孙权,以免分散注意力。由此可见,刘备并非是不情愿归还荆州,而是在历史的复杂局势中所做出的战略选择。

因此,对于“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这句歇后语,我们应当采取更为客观的视角来看待。首先,刘备所借并不是整个荆州,他仅获得了其中的一个郡;其次,在某些方面提供了妥协后,他还在其他领域作出了土地返还的努力。从这个角度来看,指责刘备不归还荆州似乎并不公允。

最终,这段历史故事描绘了一个复杂的局面,各方在荆州的富饶土地上展开了激烈竞争。刘备、曹操与孙权三股势力相互博弈,谁更无耻的问题也成为了众多争论中的焦点。

相关内容

过敏性鼻炎发作,扛一扛就过...
  过敏性鼻炎如果不接受规律治疗,容易发展成过敏性哮喘。由于鼻腔和...
2025-09-12 21:40:28
原创 ...
三国时代,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宛若璀璨繁星洒落在这片战火连绵的土地...
2025-09-12 21:35:22
原创 ...
武术界流传着一句耳熟能详的谚语:“王不过项,力不过霸,将不过李,拳...
2025-09-12 21:34:40
原创 ...
看过《三国演义》的朋友,很多人都为赵云感到不平。毕竟,赵云跟随刘备...
2025-09-12 21:34:20
原创 ...
引言 《左传》曾有云:“夏以妺喜,殷以妲己,周以褒姒,三代所由亡也...
2025-09-12 21:34:18
原创 ...
公元前180年,掌控朝政多年的吕后去世,紧接着爆发了诸吕之乱。刘汉...
2025-09-12 21:34:04
原创 ...
三国时期虽然英雄辈出,但并非所有战将都能像赵子龙那样,既能屡战屡胜...
2025-09-12 21:33:49
贵州肖像·历史人物:水西彝...
贵州肖像·历史人物:水西彝族女政治家奢香 奢香(生年不详,卒于13...
2025-09-12 21:33:38
原创 ...
根据史书记载,陈玄礼发动马嵬坡之变显然是受到了当时仍为皇太子的唐肃...
2025-09-12 21:33:36

热门资讯

原创 李... 众所周知,清朝晚期的慈禧太后奢侈挥霍、与外敌勾结求取个人荣华,许多人都认为中国近代史上的大多数屈辱事...
郑和七下西洋的真实任务曝光:朱... 公元1402年,大明王朝的天空被血色染红。燕王朱棣的“靖难之师”攻破南京金川门,直逼皇宫。绝望的火焰...
原创 春... 一、五等爵制的历史渊源与制度建构 春秋时期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源于西周初年的宗法分封制度...
原创 正... 在三国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位军事才能极为出色的将领,他与诸葛亮一样,都是“出将入相”型的军事和政治双料...
原创 镜... 泛黄的相纸间,一组清末太监的老照片静静诉说着王朝末世的隐秘角落。这些被皇权制度扭曲命运的特殊群体,在...
张廷玉:杀人还用刀?两句话就够... 文|云初 编辑|云初 前言 年羹尧,一代权臣,曾手握兵符,功高震主,万人之上。张廷玉,一介文臣,却...
原创 历... 以下是文章的改写版,增加了一些细节描述: --- 从我国人口分布的历史变迁来看,战争、社会动荡、天灾...
原创 区... 赵国从未真正打败匈奴! 赵国在与匈奴作战时,一直采取的是防御型策略,更多的是通过防守反击的方式来遏...
原创 朱...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首气吞万里如虹的诗,出自明朝忠...
原创 “... 奥托·冯·俾斯麦(Otto von Bismarck),1815年出生于普鲁士,1898年逝世,他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