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封建迷信思想正在逐渐被摒弃,然而在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中,依然存在着一些传统的迷信观念,比如婚丧嫁娶时需要挑选吉日良辰,购房时会考虑风水楼层等。这些信仰,从科学的角度来看似乎难以成立,但历史上确实有过一些与这些迷信相关的事情,似乎印证了它们的某种合理性。
史料中有一则记录,讲述了清朝时期的一件事:在一户人家办理丧事的过程中,天空突然变幻,倾盆大雨骤然降临。雨刚停,一位老人走到家主跟前,说了一句令人惊讶的话:“你们家未来必定出大官。”当时大家以为这不过是无稽之谈,然而,几年之后,竟然真的有一位家族成员晋升为高官,并且成为了清朝的名臣。那么,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众所周知,清朝政府为了巩固统治,继承并效仿了古代的科举制度。科举制度一度被视作一条通往富贵的道路,然而,科举考试的内容仅限于八股文,这使得众多有才之士的思维受到了严格的束缚。尽管如此,许多有识之士也并非无法看透科举制度的虚伪,他们不得不通过创作作品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像蒲松龄所写的《聊斋志异》,吴敬梓的《儒林外史》,都是对这一制度的讽刺。
然而,大多数文人并没有看透科举制度的本质,反而像《范进中举》中的范进一样,始终把中举作为自己一生的追求,拼尽全力参加考试,甚至为了这点头衔而精神崩溃。曾玉屏便生活在这样的时代之中。
曾玉屏出生于晚清时期的湖南长沙湘乡荷叶塘白杨坪,他的父亲是当地的一个大地主,生活相对优渥。尽管如此,曾玉屏却不甘心平凡的命运,他始终认为自己可以通过读书改变人生。然而,他似乎并不适合读书,数次考试均未能中选,随着年纪的增长,他将希望寄托在刚出生的儿子曾麟书身上。然而,科举制度的残酷性就在于此,尽管有些人付出了所有的努力,最后仍然没有机会获得功名,运气好的始终是少数。曾麟书经过多年的努力,最高也只考中了一个秀才,于是他也将希望寄托在了自己的儿子身上。
曾宽一出生时,曾玉屏已经年迈,七十岁高龄。尽管如此,曾玉屏仍然没有放弃对孙子教育的关注,每当曾麟书不在家时,他便亲自教导曾宽一。遗憾的是,曾玉屏在孙子尚未走上考场之前便因病去世,未能见证曾家出将入相的那一天,留下了未竟的遗憾。
曾玉屏去世后,曾麟书安排了一场盛大的葬礼,并请来了远近知名的风水先生挑选吉日安葬。葬礼当天,天空晴朗,然而当一行人行至山脚时,突然下起了大雨,大家只得躲进山神庙避雨。雨停后,他们发现原先被风水师选中的风水宝地已经被泥土覆盖,所有人开始觉得这场雨可能是一个不吉之兆。正当众人犹豫不决时,一位白胡子老者从人群中走出,捋了捋胡须说道:“大雨出丧,龙脉拦路,此乃祥瑞之兆,你们家将来必定出大官。”
老人的话让曾麟书的怒气消散了许多,他急忙询问老人为何这么说,但老人似乎不愿多讲。无奈之下,曾麟书决定多加费用,指示大家挖掘泥土,最终将曾玉屏安葬在了那个风水宝地。
葬礼之后,曾麟书依旧不懈地教导儿子曾宽一。尽管年幼的曾宽一刚经历了丧爷爷的痛苦,但他在沉痛中成熟了许多,决心继承爷爷的心愿,努力读书。终于,经过多年的努力,曾宽一在道光十八年成功考中进士。当看到自己的儿子成功成龙,曾麟书终于明白,原来那位神秘的白胡子老者并非胡言乱语,而真的是一位具有预知之能的高人。
曾宽一中进士后不久,成为了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门生,为了不让老师失望,他更加努力学习。很快,他在朝考中名列三甲,赢得了道光皇帝的赏识,获得了翰林院庶吉士的职位。皇帝觉得“曾宽一”这个名字不够响亮,于是将其改为“曾国藩”。
之后,曾国藩的仕途一飞冲天,短短六年内,他从翰林院的低级官员,迅速升职为四川乡试正考官,再到侍讲学士及文渊阁直阁事。最终,他成为了内阁学士和礼部侍郎。曾国藩的仕途并未停滞不前,十年内,他经历了七次升迁,跃升了十个官职,成为了无数人艳羡的对象。就在大家认为他已达到事业巅峰时,清朝再次发生动荡,曾国藩被任命为直隶总督和军机大臣,相当于今天的省长。
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曾国藩的职务进一步提升,他成为了体仁阁大学士和武英殿大学士等重要职位,最终,曾国藩的仕途达到了巅峰,成为了清朝政坛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堪与李鸿章并列,成为了后代史学家口中的“清朝名臣”。
虽然现代科学在不断发展进步,但不可否认的是,生活中依然有许多无法用科学解释的奇事,就如同故事中的神秘白胡子老人,难道他真的只是凭借运气猜中了未来的事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