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6年,曹丕去世,原本投向魏国的“跳槽王”孟达,失去了依靠。刚投奔魏国不久的他,眼见自己的“靠山”消失,再次面临失势的局面,心生悔意,打算重新归顺蜀国。虽然诸葛亮心中早已有了打算,却未显露任何迹象,悄悄地将孟达的反叛计划透露给了司马懿,导致了一场精心策划的猎杀行动悄然展开。
孟达的“跳槽王”之名早已在三国时期传为佳话,因其性格多变,见风使舵,利益至上,哪里有利益他就投向哪里。这种行为可以追溯到公元219年关羽的失利。当时,关羽攻打襄樊,向驻扎在上庸的孟达发出求援信号,然而孟达以上庸刚刚收复不稳为由拒绝出兵。这一决定导致关羽败北,并且最终被吕蒙所杀。若孟达及时支援,关羽的命运或许会不同,因此孟达对于这场惨败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孟达曾是刘璋的部将,刘备占据益州后,他便投降蜀国。然而,刘备对他始终不太信任,尤其是关羽战死之后,对孟达的嫌恶加深。孟达感知到刘备对自己的态度变化,担心自己一旦失宠便会面临杀身之祸。因此,孟达在权衡利弊后,决定再次投向魏国。此时的曹丕,欢迎孟达的投诚,并且称赞他具备“卿相之器”。孟达不负期望,协助魏军攻占东三郡。曹丕对孟达的表现非常满意,将房陵、上庸、西城三郡合并为新城,并任命他为新城太守。
然而,曹丕的突然去世打破了孟达的好日子。新皇帝曹睿迅速提拔新一批政坛人物,孟达再度感到孤立无援,陷入了困境。此时,孟达心思活络,计划着投靠蜀国,但他已经有了“墙头草”的名声,蜀国怎会轻易接纳他?于是,他又开始琢磨是否投向东吴。孟达的心思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两面派,而是对魏国和蜀国的背叛。然而,在这一关键时刻,诸葛亮已悄然展开了自己的布局。
从全局来看,诸葛亮希望孟达回归蜀国,因为孟达掌握着东三郡,这对蜀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但孟达此前的反复无常,已经让诸葛亮失去了对他的信任。经过深思熟虑,诸葛亮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保留孟达,因为若孟达再一次背叛,投向东吴,必定会对蜀国构成威胁。诸葛亮巧妙地运用策略,打算通过借刀杀人来解决孟达问题。
诸葛亮的布局既巧妙又高明。他一方面给孟达写信,诱导其做出错误决策,另一方面通过与孟达不和的部下申仪,将孟达反叛的消息泄露给司马懿。果然,申仪很快将消息送达魏国,司马懿获悉孟达的计划后,迅速做出反应。孟达很快意识到自己的意图已经被泄露,便决定立刻采取行动。此时,孟达完全没有料到,自己正走进了诸葛亮精心设下的陷阱。
面对孟达可能的叛变,司马懿作出了冷静的判断,认为无论孟达投向蜀国还是东吴,对魏国来说都是威胁。唯有掌握孟达手中的东三郡,才能确保魏国的稳定。因此,司马懿决定彻底除掉孟达。在行动之前,司马懿通过写信安抚孟达,信中称魏国仍然信任他,并且暗示诸葛亮有意挑拨离间,试图在孟达心中制造动摇。孟达收到信后,犹豫不决,最终决定暂缓行动。这一决定无疑为司马懿赢得了时间。
司马懿并没有因此耽搁,立即向皇帝禀报,并命令魏军赶赴孟达所在的地方。然而,司马懿的人马距离孟达有一千二百里,急需一个月才能抵达。但司马懿却以惊人的速度,仅用八天就赶到了宛城。魏军随即展开攻城,孟达坚守了整整16天,最终因无法抵挡攻势而被迫投降。如果诸葛亮此时派兵支援,或至少提供一点帮助,孟达或许还能脱身。但诸葛亮根本没有动弹,只是冷眼旁观,心中早已决定借刀杀人。
孟达的失败,最终归咎于他那反复无常的性格。他见利忘义,缺乏基本的信誉,这使得无论是上级还是下属都不敢完全信任他。虽然孟达有一定的才干,但他一直未能赢得他人的信任,最终也只能在背叛中自取灭亡。在蜀国和魏国之间的斗争中,诸葛亮巧妙地利用孟达的背叛心思,成功将其除掉,避免了其对蜀国的威胁。孟达的结局,最终证明了背信弃义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