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八路军山东军区的司令员兼政委罗荣桓元帅决定将山东军区的八路军主力整编,形成8个野战师和12个警备旅。随后不久,中央政府制定了进军东北的战略规划。根据这一战略,罗荣桓带领6个野战师全力向东北地区挺进。
这6个野战师分别是:山东军区第一师,1949年初改编为第四野战军第38军第112师;山东军区第二师,1949年初改编为第四野战军第38军第113师;山东军区第三师,1949年初改编为第四野战军第40军第118师。其他的还有山东军区第五师,1949年初改编为第四野战军第41军第123师;山东军区第六师,1949年初则改编为第四野战军第41军第121和第122师;而山东军区第七师在同年初改编为第四野战军第43军第128师。
尽管八路军山东军区派出的6个野战师中只有4位师长被调往东北,王建安和聂凤智则被留在了华东,后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成为了华东野战军的杰出指挥官。第三师和第六师的指挥权转交给了副师长胡奇才和蔡正国,带领他们前往东北战场。
负责东北战役的四位师长分别是第一师的梁兴初、第二师的罗华生、第五师的吴克华和第七师的杨国夫。在这四位指挥官中,吴克华是最早担任纵队司令员的。他于1946年1月主导了原山东军区第五师和第六师的合编,这一整合形成了东北民主联军第4纵队,吴克华担任纵队司令员,而胡奇才则出任副司令员。第4纵队作为东野在塔山阻击战中的主力,后来改编为第41军,吴克华被任命为首任军长。
1947年9月,东北民主联军的3个独立师经过整合,组建为第10纵队,由梁兴初担任首任纵队司令员。第10纵队在黑山阻击战中表现出色,梁兴初早在1946年2月就已升任东北民主联军第1纵队的副司令员,展现了卓越的指挥才能。后来第10纵队也改编为第47军,梁兴初继续担任军长,直至建国。
尽管罗华生和杨国夫并未担任过纵队司令员,但自1946年10月,新四军第三师第七旅与山东军区第七师合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6纵队后,杨国夫便持续担任副司令员。在他的任职期间,陈光、洪学智和黄永胜先后担任了纵队司令员,这一角色的更替形成了“铁打的副司令员,流水的司令员”的局面。1949年初,第6纵队改编为第43军,杨国夫继续担当副军长的重要职务。
罗华生自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不久就开始了他的师长生涯。1949年初全军统编时,他依然作为师长的身份继续留在部队。进军东北之后,罗华生始终担任第二师的指挥,在1947年2月因工作需要被调往松江军区第一分区担任司令员。
在1948年,东北野战军独立第7师成立,罗华生再次担任师长,经历了军队的统编后,独7师编入第39军,并改编为第152师,罗华生继续身为师长,直到建国前夕始终坚持在这一位置。1955年,吴克华、梁兴初和杨国夫均被授予中将军衔,而罗华生则被授予少将军衔,充分展示了大家的卓越贡献与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