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南京军事学院正式成立了战役系,专门面向军以上职务的军事将领招生。这个新设的战役系吸引了52位将军参加,其中最低的职务为正军职,最高的则为兵团职务。这个新系别的成立,旨在提升高级指挥官的作战理论水平与实际指挥能力,为他们提供更为系统和深入的军事教育。
丁盛的情况与其他学员有所不同,显得尤为特殊。当时,他正身处朝鲜战场,按照常理,一位前线指挥官理应全身心投入战斗。然而,丁盛却提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请求——申请回国学习。这一反常的决定,究竟源自何种原因呢?
事实上,自1953年停战协议签订后,朝鲜战争逐渐进入相对平稳的阶段。在这时期,丁盛被调到新成立的54军,并负责指挥部队向前线推进。54军由原四野44军的一个师与45军的两个师重组而成,尽管编号更新,战斗力依然保持强劲。在朝鲜战场上,54军划归杨勇指挥的20兵团,参与了决定性的金城反击战,战斗结束后双方达成停战协议。
随着停战的达成,志愿军开始逐步撤离朝鲜,但为了处理战后的局势,部分部队仍被留下,协助进行地方的重建。54军正是留守的部队之一,尽管任务并不繁重,主要是修建营房和军事工事,以防敌人卷土重来。驻守在朝鲜的官兵们也逐渐接触和学习苏联的军事理论。
然而,那时官兵们对正规化的概念并不熟悉,很多人缺乏这方面的经验,大多数的学习依靠在前线的摸索和实际操作。随着战斗的逐渐平息,驻朝部队的指挥官们纷纷回国,丁盛也曾有机会在威海参与过大规模演习。这些演习虽然是参照苏联的军事理论设计的,但丁盛与其他指挥官一样,尽管具备丰富的实战经验,仍然感到自己对某些军事操作和理论了解不够深入,这促使他们产生了深入学习的渴望。
志愿军司令杨勇与政委王平回国后,丁盛向他们提出了希望能回南京军事学院学习的请求。他的理由非常明确:留在朝鲜的任务已经不再紧急,而通过多次演习,他发现自己在许多军事领域的操作技能仍有欠缺。未来若遇到新的战争局势,他是否能有效应对,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这个原因,志愿军的高层领导批准了他的请求,允许他回国学习。
丁盛随即离开了54军,但该军仍继续驻守朝鲜,并由欧阳家祥接任军长一职。丁盛回到南京军事学院的战役系,开始了为期三年的脱产学习。在学院,他从最基础的课程开始学习,包括削铅笔、接打电话、绘制地图等基本技能。这些看似简单且琐碎的任务,原本不需亲自操作,但学院要求每位学员都按照苏联的训练规范亲自实践,即便是削铅笔这样的小事,也需要自己动手。许多军事干部对此表示不满,因为这些事务通常由参谋长负责,但学院坚持每个学员都要掌握这些基本操作能力。
三年后,1957年,丁盛从南京军事学院顺利毕业,战役系的学员们也纷纷返回工作岗位。丁盛再次回到54军,接替欧阳家祥担任军长。欧阳家祥因调任20兵团参谋长而离开了军长一职,丁盛的毕业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缺。考虑到丁盛在54军内的声望以及他展现出的领导才能,继续担任军长显得顺理成章。在这一年,54军的领导班子也发生了变化,赵文进被任命为副军长兼参谋长,韦统泰成为副军长,汪易担任副政委。
到了1958年,驻朝的部队完成了撤离,丁盛带领54军迁往西南地区。次年,他接到命令前往西藏参与平叛,并在对印自卫反击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至1964年,丁盛被调离54军,前往新疆建设生产兵团担任重要职务,开启了新的工作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