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黄二帝”被誉为中华民族的祖先,所有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人们,都自豪地称自己是炎黄二帝的后代。然而,当我们深入探索这段历史时,我们不禁发现,在传统的历史观念中,还有一位举足轻重的历史人物,那就是中国的第三位祖先——蚩尤。
在历史记载中,蚩尤的形象随着“涿鹿之战”的败北逐渐被抹黑,成为了广为人知的“反派角色”。许多古籍和史书中,将蚩尤描绘成一个暴戾成性的魔王,几乎没有留下任何正面的形象。历史有时对胜利者偏袒,失败者则常常被贴上“反派”的标签。虽然蚩尤最终败北,但他在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中所作的贡献,实际上并不逊色于炎黄二帝。
那么,为什么炎黄二帝可以被尊称为“帝”,而同样是中华民族先祖之一的蚩尤,却只能被称为“蚩尤”呢?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通过甲骨文来窥探一二。
在甲骨文中,蚩尤的“蚩”字由“止”和“虫”两部分构成。根据古人的解释,“止”字代表的是脚趾,而“虫”字与今天的含义相同,指的是爬行的昆虫或害虫。当这两者结合时,不禁让人联想到一种会咬脚趾的小虫子。古籍《说文解字》中明确写道:“蚩,虫也。”由此可见,“蚩”字的含义具有明显的负面色彩,给人一种不利的感觉。因此,后来的世人常将“蚩”字用来形容丑陋、粗俗,甚至到了元朝时,流行着“无知者,以蚩名之”的说法。无论是小虫子还是无知的人,这些都带有明显的贬低意义。作为一位族群的领袖,蚩尤显然不会选择用如此带有侮辱性质的词语来为自己命名。因此,我们可以推测,“蚩尤”这个名字并非他的真名。
接下来,甲骨文中的“尤”字也值得我们深究。这个字由“又”和“一”组成,其中“又”字在古义中代表着右手,而“一”字则可能代表右手上多了一根手指,也有解释为因犯错而割掉的手指,或是右手上长出的类似赘疣的皮肤病。《说文解字》中解释道:“尤,异也。”因此,“尤”字可以引申为过失、罪行、特殊或特别等,带有某种不吉利或问题的意味。没有人会愿意让自己的名字承载这些负面的含义。作为一位有领导地位的人物,蚩尤不太可能会主动选择“尤”字作为自己的名字。因此,“蚩尤”这个名字,很可能是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带有污名化性质地为他创造出来的。
这种历史手段在历史上并非孤例。例如,唐朝的李世民在通过玄武门之变夺取皇位后,为了掩盖自己弑兄的事实,他让史官抹去李建成的功绩,并将李建成描绘成一个贪图享乐、堕落的纨绔子弟。李建成去世后,李世民甚至在他的墓碑上刻下了“隐王”二字。这里面的“隐”字,不仅意味着对李建成贡献的掩盖,也包含了抹除关于李建成的负面影响。李世民通过这种手段,稳固了自己的地位,同时塑造了自己的正面形象。
与李世民精心策划的处理方式相比,黄帝在蚩尤死后采取的手段更加直接。除了丑化蚩尤的形象与名字,黄帝并没有对蚩尤的后代展现任何同情或宽恕。蚩尤所领导的部分九黎族人民逃往南方,而其余的则被黄帝统治,并逐渐被称为“黎民”,这也为“黎民百姓”一词的由来提供了历史背景。
通过这些历史的细节,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蚩尤的历史形象,也能够意识到,历史的传递常常受到胜利者话语权的深刻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