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初期,朵颜、泰宁、福余三个蒙古部落生活在大兴安岭到西辽河一带。这个区域的蒙古部落被明朝册封为“朵颜三卫”。最初,三部属于明朝的藩属,但随着永乐时期的到来,他们开始叛变,并迅速投靠了瓦剌。随着时间推移,三部的活动范围逐渐向西扩展,迁至萨彦岭一带,并演变为乌梁海部。尽管如此,明朝人对这一变化毫不知情,依旧将长城塞外的蒙古部落称作“朵颜三卫”。
朵颜三卫成为明朝藩属
朵颜三部,又名“兀良哈”,蒙古语意为“林中百姓”。在元朝末期至明初,兀良哈的部落范围极为广阔,东至松花江,西至开平,北至贝加尔湖,南界长城。这个部落由东部蒙古和贝加尔湖附近的乞儿吉斯人融合而成。该地自然环境优越,草原广袤,林海雪原辽阔,既无沙漠也无戈壁,拥有着优越的资源和地理条件。正因为如此,兀良哈成为明初蒙古三大势力之一,与瓦剌和鞑靼并列,成为了蒙古的重要力量。
在元朝时期,兀良哈曾是成吉思汗的幼弟帖木哥斡赤斤及其后代的封地。元朝灭亡后,蒙古人退守大漠,北元成为一个游牧政权,其部落隶属于纳哈出。明朝的建立使得北元的势力逐渐崩溃。1388年,明朝大将蓝玉在北伐中彻底摧毁了北元,令其皇帝在西逃途中被杀,标志着北元的灭亡。
捕鱼儿海战后,兀良哈三部开始臣服于明朝。为了更好地管理该地区,朱元璋将大宁王封地设于西辽河,设立大宁都司,这成为明朝防御蒙古的第一道防线。大宁都司拥有8万兵力,6千革车,而大宁王则负责指挥。此时,朵颜三卫的蒙古部落名义上隶属于大宁都司,并受到宁王的节制。
然而,尽管明朝对朵颜三卫进行名义上的管理,实际控制始终是松散的。三卫在册封后很快开始侵扰大宁都司的边境。例如,1391年,泰宁部就曾侵入明朝的边界。明朝为了遏制三卫的扩张,曾不断派兵北伐。
兀良哈与明朝的战争
1398年,朱元璋去世,由朱允炆即位,即建文帝。为加强中央集权,建文帝实施削藩政策,这导致了燕王朱棣的反叛,即靖难之役。朱棣起兵时,北方有辽东都司和大宁都司,南方有中原军队围剿,形势异常严峻。为了翻盘,朱棣秘密与朵颜蒙古结盟,承诺只要他能夺取大宁都司,便将该地赠与蒙古。于是,兀良哈部南下参与了大宁之战,最终帮助朱棣夺回了控制权。
此战后,朱棣废除了大宁都司,并将民众迁移到北平,旨在增强南方军事力量,同时履行对兀良哈的承诺。大量兀良哈人迁入西辽河流域,这片被遗弃的土地被称作“成祖弃地”。
然而,尽管如此,兀良哈的侵扰并未停歇。例如,在1421年,三卫蒙古曾劫掠辽东,造成严重破坏。1423年,又有类似事件发生。兀良哈人时而臣服,时而反叛,他们的常态就是在物资匮乏时,进入明朝境内进行掠夺。朱棣在北伐时,兀良哈部常常在明朝与鞑靼之间摇摆不定。
1422年,朱棣北伐鞑靼,虽然大军未能找到主要敌军,只好撤退。在回程中,朱棣命令部队进攻朵颜三部。此战虽然削弱了三部的实力,但也彻底加剧了与明朝的敌对关系。
兀良哈的南迁与加剧的侵扰
仁宣年间,兀良哈部大规模南迁,泰宁部迁至今朝阳、阜新一带,朵颜部迁至河北长城线外,福余部则迁至辽宁的新民、彰武、康平一带。南迁后,兀良哈的侵扰更加频繁。1428年,兀良哈准备侵扰明朝,但在宽河之战中遭遇失败,明朝成功击溃了入侵的蒙古部队。尽管如此,明朝并未彻底遏制住兀良哈的侵扰。在仁宣年间,明朝虽然多次重申招抚,承诺不再出兵讨伐,但兀良哈的侵扰仍屡见不鲜。
兀良哈的消亡与西迁
正统年间,随着瓦剌的崛起,兀良哈被迫归顺瓦剌。1447年,瓦剌发动对兀良哈的进攻,泰宁和朵颜两部投降瓦剌,而福余部则回迁至嫩江地区。瓦剌为应对明朝,将部分兀良哈人迁至河套平原,充当缓冲力量。此时,泰宁部被迁至赤峰,朵颜部则迁至河北塞外和河套一带。
在也先去世后,瓦剌衰落,鞑靼复兴,许多兀良哈部被吞并,融入新的蒙古部落。退守嫩江的福余部融入科尔沁部,西迁至河套的朵颜部则融入土默特部。此前,一部分朵颜部人仍在不儿罕山等地守护成吉思汗的墓地,并且人数不小。后来,达延汗统一东蒙古,这些人被列为左翼三万户之一。嘉靖年间,兀良哈万户多次南下,侵扰其他蒙古部落,最终被漠南蒙古攻打六次,人口急剧减少,最终彻底消亡。
倖存的兀良哈人中,有部分选择西迁至唐努山和阿尔泰山一带,并加入瓦剌。清朝文献中,将这些西迁的兀良哈人称为“乌梁海人”。
到明朝中期,朵颜三部几乎消失,但明朝误将新迁入西辽地区的左翼蒙古部落当作朵颜三部,误记其为“朵颜三卫”,并继续与之进行朝贡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