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11月,江苏海安,我军指挥部内的气氛异常紧张。
两方之间的争论,双方的地位与影响力差异巨大。
其中一方是胡服与陈毅,另一方则是黄克诚。
对于历史上稍有了解的朋友来说,胡服并不陌生,他是刘少奇的化名。此时,他担任华中新四军和八路军总指挥部的政委(在皖南事变后才成为新四军的政委),是华中地区我军的最高领导。
陈毅则担任总指挥部副总指挥,军中的最高指挥官。
黄克诚是他们的部下,担任八路军第五纵队的司令兼政委,同时也担任政治部主任。
这场争论显得异常突兀,因为一个月前,刘少奇、陈毅、黄克诚三人刚刚重逢,大家欢聚一堂,庆祝拥抱,怎么转眼间却变得如此激烈争执呢?
争执的根源在于陈毅主导的某次军事行动。
一、陈老总的雄心壮志
这场争论的起点可以追溯到陈老总的一次作战计划。
当时,新四军苏北部队在陈毅和粟裕的指挥下刚刚打了一场大胜仗——黄桥决战,而这场战役的主角是粟裕。
几个月后,考虑到新四军的总部位于江南,而江苏、安徽北部及河南东部驻有大量新四军和八路军部队,难以统一指挥,因此中央决定成立一个新的指挥部——华中总指挥部,叶挺挂名为总指挥,然而他始终未能亲自到职。
陈毅出任副总指挥,实质上负责华中地区最高军事指挥,刘少奇则担任政委。
那时,华中部队的实力已与江南新四军相当,若干时日后,或许还能与八路军、新四军分庭抗礼,甚至可能成立一支并列于两者的大军。
此时,面临着一个重要问题,陈毅与刘少奇商议,趁此机会打一场战争,提升华中部队的士气。刘少奇对陈毅充满信任,甚至向中央请求将其列入中原局常委,进一步提升其党内地位。
但陈毅本人并非看重权力与地位,对这些没有太多兴趣。
那么,这个隐患是什么呢?
韩德勤,国民党江苏省主席、鲁苏战区副总司令。尽管他在抗日战场上也有一定贡献,但与我党之间的摩擦却时常不断。在黄桥战役后,韩德勤向蒋介石求救,请求汤恩伯派兵协助“剿共”。
陈毅和刘少奇决定趁汤恩伯尚未进驻江苏前,彻底消灭韩德勤。
黄克诚也支持此举,认为面对这样顽固的反共分子,决不能心慈手软。
然而,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却并不认同。
他们认为,在当前的统一战线背景下,虽然对韩德勤的摩擦是不可避免的,但不应做出过于激烈的反应,特别是成建制地消灭国民党军,将会破坏整个抗战的大局。此时,我党正与蒋介石政府进行谈判,力图争取更大的抗日合作空间,因此不能轻易撕破脸皮。
刘少奇和陈毅认为中央或许不了解前线的形势,一旦汤恩伯进入江苏,我军在苏北的新根据地可能会面临毁灭性打击。
于是,陈毅和刘少奇再次联合向中央请示,提出至少应先打击韩德勤,虽然不能把他彻底消灭,但也要击破国民党军的合纵连横。
毛泽东亲自回电,表示如果你们非要打,就打,但必须遵循一个原则——不能彻底消灭韩德勤,也不能将他赶出江苏。
华中指挥部一片欢腾,计划终于确定,接下来便是迅速行动。
然而,问题出现在黄克诚的态度上。
二、黄克诚为何反对进攻?
当会议一开始讨论具体战术时,黄克诚却突然改变立场,反对对韩德勤发动进攻。
陈毅和刘少奇大为困惑,黄克诚此前明明同意解决韩德勤问题,为什么突然变卦了?
黄克诚提出了三点反对意见:
首先,他认为华中部队中许多部队是刚刚从华北调来的,比如八路军第五纵队,这些部队刚刚进入陌生区域,敌我复杂,难以稳定立足,此时主动出击,时机不当。
其次,中央一再强调,我们不能主动挑起冲突,除非韩德勤首先开火,我们才可反击。
最后,从军事角度考虑,韩德勤的阵地——曹甸、兴化、平桥一带,地形复杂,河流纵横,防守优于进攻。我军若在未充分掌握地形和兵力的情况下贸然进攻,极易遭遇惨重损失。
陈毅和刘少奇直言不讳,质问黄克诚为何变得如此反复。
黄克诚回答说,虽然从长远来看解决韩德勤是不可避免的,但这并非迫在眉睫的任务。
黄克诚进一步指出,曹甸的防御工事坚固,四周平坦且开阔,容易遭到敌人猛烈反击。在我军目前的装备和兵力条件下,直接进攻几乎是自寻死路。
陈毅心急如焚,计划已经确定,怎么能在这个时候改变主意?
黄克诚则提出了一套以时间为主的进攻方案——
1. 通过构筑四个据点来切断韩军的联系与增援;
2. 扫清四个据点周围的敌人,并逼迫韩军全部集中;
3. 构筑障碍,逐步推进;
4. 小规模消耗敌军弹药,拖延敌人的战斗力;
5. 对敌人房屋进行破坏;
6. 探寻敌人的弱点并集中力量打击。
黄克诚的意见不无道理,但问题在于,按照他的方案,战斗可能需要一个月才能见效,而中央的要求是十天内解决问题,避免战争拖得太久,给蒋介石施加过大压力。
因此,陈毅立刻否定了黄克诚的方案,语气颇为强硬,导致黄克诚在会议上失去耐心,拍桌怒斥陈毅的决策不当。
三、曹甸之战的失败
曹甸之战后,陈毅和刘少奇进行了深刻的总结并向中央报告了战斗经过。中央虽然没有明确批评,但对于结果并不感到惊讶。
黄克诚以身作则,不计个人得失,心怀大局。战后,陈毅和刘少奇都认为,黄克诚的建议其实是对的,只是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问题。
最终,黄克诚被撤去第五纵队司令职务,保留政委职务,而陈毅兼任司令。但由于陈毅事务繁忙,实际指挥工作仍由黄克诚继续承担。
这次处理虽然表面上是对黄克诚的一次惩戒,但实际并无太多实质性影响。
黄克诚表面虽感到委屈,但并未作出过多的反抗,专心投入根据地建设。
几个月后,在1945年秋,黄克诚率部向东北进军,在途经山东临沂时,陈毅对他进行了公开的道歉,亲自承认当年的判断失误。
黄克诚深知战争中的局势复杂,深感陈毅的诚意,握住了他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