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清泉,这位文武双全的将领,竟然拥有一个“邱疯子”的绰号,这实在让人难以想象。人们常说名字能透露一个人的气质,而绰号则更能直观反映一个人的个性。从“邱疯子”这个绰号来看,邱清泉显然是一个性格急躁、容易愤怒的人。这样的人,一旦遇到危机,往往会拼命冲锋陷阵,甚至有时是为了一个目标拼死向前,典型的“打疯了”状态。但正因为如此,这样的个性也容易在关键时刻被敌人激怒,陷入对方精心布下的陷阱。总的来说,邱清泉这类情绪容易波动的人,很难成为大将之才。严格来说,他们可能是将才,但距离帅才仍有差距。“性格决定命运”这一哲理,正好诠释了邱清泉的一生。
1924年7月,邱清泉进入黄埔军校二期,加入了工兵科。1925年9月,他顺利毕业,紧接着投入了东征,担任排长。在北伐初期,邱清泉就担任了工兵连长,加入了张发奎的第4军12师,参与了汨罗江的强渡、武昌的攻占以及南昌战役,表现出色,屡立战功。到1927年时,邱清泉已晋升为中校工兵营长。由于工兵的编制在营级已经达到顶点,想要进一步晋升,他只能转到战斗部队。然而,由于在黄埔二期时,工兵科对步兵战术的学习较少,进入战斗部队后,往往难免暴露出短板,这也是为什么黄埔二期培养的将领相对较少的一个原因。但邱清泉却是个例外。
1931年,邱清泉迅速升任第十师59团团长、黄埔军校政训处少将处长,到了1934年5月,成功考取赴德国陆军大学深造的资格。这次赴德深造,成为邱清泉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点。站在积极的角度看,这次留学让邱清泉获得了宝贵的经验,对德国的装甲部队战术有了深入了解,这为他后来加入第200师提供了机会。然而,从消极角度看,这段经历也助长了他本已傲慢的性格,他开始不把日军放在眼里,认为凭借在德国所学的装甲战术,可以轻松击败日军。
1937年5月,邱清泉学成回国,担任教导总队参谋长。在南京保卫战期间,教导总队的总队长桂永清与邱清泉是德国留学的同学,在南京面临被日军攻占时,桂永清拉着邱清泉一起撤离。然而,邱清泉坚决拒绝了他。他认为自己作为参谋长,肩负着通知前线各部队撤退的责任,同时指挥部内有大量作战文件和地图需要销毁。这些都是他的责任,邱清泉决定留在南京,直到一切处理妥当,才放心离开。事实上,邱清泉在南京弃城后,表现得非常坚决和负责任,他尽自己所能完成了所有职责。
遗憾的是,邱清泉撤离的太晚,江边的船只已全部离开,他只能伪装成平民躲藏在乡村,但最终还是被日军强征为劳工,幸运的是,他的真实身份并未暴露。直到1938年初,邱清泉才通过千辛万苦脱险,成功越过长江,最终抵达武汉。
此时,正是第200师开始组建,邱清泉因其对装甲战术的深刻理解,被蒋介石任命为副师长。1938年5月,兰封会战爆发,为了加强薛岳指挥的部队,蒋介石派遣第27军增援。在此过程中,桂永清因与邱清泉的深厚友谊,恳求将邱清泉调派给自己。于是,邱清泉组建了坦克分队,带领部队北上抗敌。
在兰封战役中,邱清泉以坦克分队的优势成功击溃了土肥原师团的骑兵中队,取得了小胜。但此胜并未持续,桂永清在土肥原师团的反扑下,擅自撤退,导致了兰封城的失守,并使薛岳原本的围歼计划失败。虽然邱清泉带领坦克分队参与战斗,但这种大规模战斗的胜负远非几辆坦克所能决定。
1938年10月,邱清泉升任新编11军新编22师师长。此时,蒋介石所领导的军队普遍对留学军官缺乏信任,认为他们难以在战场上表现出色。即便如此,邱清泉所带领的新编22师在西南各军的校阅中取得了出色成绩,但外界对其战斗力仍有疑虑。
1939年,邱清泉的部队在昆仑关战役中,面对日军的坚强抵抗,充分展现了他独特的战术才华。他指挥新编22师截断了敌人援军的补给线,并利用坦克进行多次突破,取得了关键的胜利。尽管如此,由于战术上的分歧及失误,第200师和荣誉1师损失惨重,最终未能获得更多的奖励。
在此后,邱清泉逐步升职,但他始终不满于担任副职,尤其是当他被任命为第5军副军长时,感到自己在战场上的能量被压制。虽然邱清泉的职务有所提升,但他的个性和对权力的渴望,使得他错失了更大的机会。
邱清泉虽然因性格问题错失了多个机会,但他依然在抗战中取得了辉煌的战绩,尤其是在第5军军长职务上的表现令人瞩目。他的指挥能力出色,即便面对军队的疲惫,他也能带领部队恢复作战能力,展示了强大的领导力。最终,邱清泉的能力和他的鲜明个性,使他成为了抗战历史中一个独特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