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末期,由司马昭主导的曹魏灭蜀汉之战,在最终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后,却也引发了钟会与邓艾这两位功臣之间激烈的权力争斗,最终演变成了历史上著名的“二士争功”悲剧。这个事件经过《三国演义》深刻的艺术加工后,至今仍然被广泛传颂,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历史故事。
同样,在司马昭的儿子、晋武帝司马炎主导的西晋灭吴之战中,尽管战役成功,最终却引发了王浑与王濬之间的严重矛盾冲突,几乎再次上演了“二士争功”的悲剧。这两个历史事件有着相似的情节与发展过程,不禁让人思考,为什么在司马氏主导的灭蜀和灭吴战争后,功臣之间的争斗与矛盾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呢?
钟会与邓艾:阶级之间的权力较量
钟会与邓艾的“二士争功”表面上看似是个人利益之间的冲突,但实际上却深刻反映了魏晋时期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激烈权力斗争。
在汉末至晋初的历史时期,世家大族的政治势力逐步崛起,并在各方政治势力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尤其在三国时期,世家大族往往成为政权巩固的核心力量。诸如刘表如果没有荆州蔡氏与蒯式的支持,袁绍若没有河北田氏与崔氏的帮助,恐怕也无法成为强势的地方割据者。同理,曹操依赖颍川的荀氏与谯沛的夏侯氏,孙权则倚靠江淮的顾氏与陆氏,他们的政权基础也同样离不开这些世家大族的支持。在那个时代,政治人物的命运与家族背景息息相关,他们的仕途大多通过家族的庇护走向高位,而非完全依赖个人才能。
司马氏家族在这一背景下也并不例外。魏末晋初,许多支持司马氏的重要人物都出自与司马家族关系紧密的魏国名门望族。钟会就是其中的代表,他的家族——颍川钟氏与司马懿有着深厚的关系。钟会的父亲钟繇与司马懿同为魏国的重要大臣,且两人关系密切,私交深厚。钟会的哥哥钟毓与司马师也有深厚的交情,因反对曹爽而支持高平陵之变,也因此深得司马师与司马昭兄弟的信任和宠爱。得益于家族的影响力,钟会年纪轻轻便凭借家族背景登上了重要职务,30岁便成为司马师的谋士,后又成为司马昭的亲信,享有盛誉,政坛地位也正是家族背景的体现。
与钟会的显赫家族背景不同,邓艾出身寒微,原本只是襄城的一名典农属下,职务低微,仅担任屯田的职务。直到司马懿发现他的军事才能,才将他引入幕府。尽管邓艾在战争中屡建奇功,尤其在灭蜀过程中表现卓越,但由于出身低贱,司马师兄弟始终对其心存轻视。史书记载,邓艾的言辞不流利,且常常口吃,甚至在公开场合被司马昭当众嘲笑为“艾艾艾,定是几艾?”这表明司马家族对邓艾的蔑视。
因此,司马昭虽然任命钟会为蜀汉灭亡的主帅,却没有选择邓艾这样一位有着丰富战争经验的军事将领,这背后显然是出于对邓艾出身的偏见。与此同时,司马昭还安排了自己的亲信师纂担任邓艾的司马,并派遣卫瓘来监视邓艾,防止他过于显赫。
“二士争功”:司马昭的偏袒
历史记载显示,魏军原定的灭蜀战略是钟会带领主力部队进攻骆谷、斜谷以夺取汉中,而邓艾则负责牵制姜维。然而,姜维行军迅速,突破了诸葛绪的防线,占领了剑阁,并借地理优势与钟会对峙。在这种情况下,邓艾应该与钟会联合进攻汉中,但他却擅自决定绕道阴平小路,穿越七百里山区,成功攻占绵竹,打败诸葛瞻,迫使刘禅投降,立下了灭蜀的首功。
然而,邓艾的这一举动并未得到司马昭的认可。战后,邓艾独自处理了蜀汉政权的事务,甚至擅自封刘禅为“骠骑将军”、太子为“奉车都尉”,而诸王则被封为“驸马都尉”。尽管邓艾的贡献不可忽视,但他这一系列未经司马昭批准的行为,激起了钟会的强烈不满,也加剧了司马昭对邓艾的怀疑。为了借此机会,钟会与卫瓘、师纂联合上奏,指控邓艾“所作悖逆”,最终导致司马昭下令逮捕邓艾,将其押送洛阳。尽管邓艾的行为可以理解为战争中的应急反应,而并非触犯大罪,但由于他并非司马氏集团的核心成员,钟会等大族名士联合发声后,司马昭毫不犹豫地将邓艾处决。
即便司马昭知晓邓艾的冤屈,依旧没有为其申冤,甚至在钟会死后,司马昭对邓艾的对待更加残酷。钟会的家族因与司马家族的紧密关系,尽管遭到了一些惩罚,但大部分并未受到重大影响。而邓艾的家族则遭遇了彻底的清算,除了邓艾本人被杀害外,甚至他的妻儿及家族成员也遭到了屠杀与流放。
王浑与王濬:再次上演“二士争功”
多年后,在西晋灭吴的过程中,王浑与王濬的争斗几乎成为了钟会与邓艾“二士争功”的翻版。在这场灭吴战役中,王濬未按晋军的总体战略,绕过了王浑的指挥,凭借水路优势直接攻入建业,迫使孙皓投降,从而独占了灭吴之功。这一举动激怒了王浑,后者曾试图将王濬定性为叛逆。
王浑作为魏晋时期的名门望族,太原王氏的重要人物,其父王昶与司马氏有着深厚的关系。而王濬虽然出身并不低微,但他与司马家族并无深厚的联系。王浑上奏朝廷,诬告王濬为叛逆,许多人纷纷支持这一说法,朝中几乎一致主张将王濬押回京城审问。幸运的是,晋武帝司马炎并非昏庸之主,他仅发布了诏令提醒王濬要听从指挥,未立即采取严厉措施。
然而,司马炎的努力未能完全平息局势,王濬始终面临朝廷的巨大压力。此时,王濬不得不保持高度警惕,和其他人交往时总是带着护卫,以防重蹈邓艾的覆辙。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东晋初期有不少开国功臣获得了封赏,但王濬的后代并未受到封赏,这显然与司马昭当年严惩邓艾一事相似,反映出晋朝对“异类功臣”的排斥。
从这两个历史事件中,我们不难看出,司马氏主导的灭蜀与灭吴战役的胜利,最终都导致了“二士争功”的悲剧。表面上看,这些争斗似乎是功臣之间的利益之争,实则反映了司马氏集团内部大族与低微出身功臣之间的深刻冲突。这些世家大族团结一心,排斥其他阶层的功臣,确保了家族的地位和影响力。然而,这种家族内斗和人才壁垒,使得晋朝的政治失去了活力,最终导致了晋朝后期一系列的“同室操戈”悲剧,并为未来的灾难埋下了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