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3年5月,太平天国展开了正式的北伐。
以李开芳、林凤祥为主的北伐军,凭借2万人的兵力,势如破竹,迅速横扫北方数省,几乎未遇强敌,创造了“单日攻占九城”的传奇战绩。随着战况的推进,他们的队伍扩展至7万人,最终形成了对天津的威胁,渐渐让人看到了推翻清朝,恢复中华的希望。
然而,事与愿违,尽管初期战果颇丰,但在随后的战事中,太平天国却惨遭失败。李开芳和林凤祥先后在冯官屯与连镇战败被俘,几乎所有的部队都被彻底击溃。为何这一北伐的胜利之路,最终转眼间化为了一场灾难呢?
战略失误
从根本上讲,太平天国并未真正为北伐做好准备。分析其北伐的军事目标,我们不难发现,太平天国的北伐根本不可能成功,甚至可以说,根本没有成功的必要。1853年3月19日,太平天国定都江宁,并将其更名为天京,这一举措标志着太平天国从流寇身份向帝王政权转型的开始,同时,也标志着内部思想的剧烈碰撞。
内部的两股思潮——一方主张安于现状,寻求小富即安,另一方则主张彻底扫除清朝,进行一场大规模的政治革新,产生了深刻的分歧。东王杨秀清和天王洪秀全曾一致认为,应沿大运河北上,彻底推翻清朝。但这一提议被新加入的湖南派系强烈反对,航王唐正才劝阻洪天王与东王放弃北伐,认为与其远征河南,不如先稳定江南,将来再行北伐。他的意见得到了部分领导的认同。杨秀清主张以北伐军作为牵制,支持西征策略,而通过西征压制清朝的注意力,最终获得了不小的胜利。可是,正是由于杨秀清的这一战略布局,太平天国错失了推翻清朝的最佳时机。
后勤和气候挑战
太平军的北伐在一开始,确实让清朝陷入了巨大的压力。李开芳和林凤祥带领军队,以雷霆万钧之势推进,靠着向沿途百姓征兵和就地补给的策略,仅用数个月时间就从苏北推进到天津外围,兵力也因此膨胀至最初的三倍多。他们的势头之猛,成功吸引了北方清军的全部注意力,使得南方的几个省份得以喘息。
然而,随着局势的变化,困境逐渐显现。至1854年1月,清朝调集了包括蒙古骑兵和东北生女真战士在内的数万兵力,开始对北伐军展开反攻。而此时,北伐军不仅要面临清军的猛烈进攻,更要忍受华北冬季严寒带来的痛苦。北方寒冷的气候给太平军带来了沉重打击,尤其是作为主力的广西老弟兄,许多人因冻伤死于非命。此外,北方极端的寒冷也导致了后勤补给线被完全切断,尤其是在道路被冰雪封锁后,无法获得及时的补给。
随着蒙古骑兵和察哈尔马队的加入,清军的战斗力大增,曾经令北伐军自豪的补给与征兵策略,如今却成为了自己致命的弱点。北伐军越来越难以维持作战,数万新补充的士兵也加重了后勤负担。缺乏储备粮草和稳定的补给链条,使得北伐军在面对困境时逐渐陷入了绝望。
缺乏有效的骑兵
太平天国的北伐之失败,还与其缺乏足够骑兵力量密切相关。太平军主要以步兵为主,骑兵力量极为薄弱。自从起事以来,太平军的主力一直来源于广西和湖南的兵员,这些地方的士兵习惯于水战和步战,而对北方的骑射战术并不擅长。因此,当他们进入北方广阔的土地,面对清朝的骑兵部队时,立即陷入了劣势。
尽管李开芳和林凤祥在进入河南后,极力收集骑兵装备,并临时组织起了一支骑兵队,但这些速成的骑兵仍无法与清军的蒙古骑兵和东北马队相抗衡。清军的骑兵不仅弓马娴熟,而且经过长时间的战斗训练,远远超过了北伐军。战斗中,北伐军的骑兵在与清军的交锋中屡次败北,失去了对战场的控制。
最终失败
随着战局的恶化,北伐军在静海、独流等地的突围战几乎全线崩溃。清军的蒙古骑兵与察哈尔马队始终紧紧追击,战斗持续不断,北伐军的战士在这一过程中遭受了巨大的伤亡。据统计,仅在追击战中,北伐军的阵亡人数就超过了1万人。李开芳和林凤祥被迫陷入冯官屯与连镇,无法再像以前那样依靠游击战术反击清军,最终只能投降。两位北伐军的领袖被俘后,送往北京处决,而这一事件也让清朝的僧格林沁一度声名大噪。
这场北伐的失败,不仅给太平天国带来了惨重的损失,几万广西老弟兄的死亡,甚至让太平军的整体实力大幅削弱。清朝开始逐渐恢复元气,并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开始动员曾被压制的地方宗族力量,并通过与西方势力的接触来增强自身实力。
这次失败,也彻底错失了推翻清朝的最佳时机。从此,类似的机会再也没有出现过,而太平天国的命运也随之逐渐走向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