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66年,清朝一位重量级的大臣去世,康熙皇帝亲自为其撰写了一篇祭文,在文中高度赞扬他,称其“可抵百万雄兵”。那么,这位能获得如此高度评价的历史人物究竟是谁呢?
这位人物名叫范文程,他是中原地区最早获得女真重用的官员之一。除了康熙的盛赞,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等三位清朝的皇帝都极为器重他。那么,作为一个中原人,范文程究竟凭什么能够赢得女真四任领袖的信任与支持呢?
根据《清史稿》的记载,范文程早年选择背叛大明,并主动表示愿意为努尔哈赤效力。尽管努尔哈赤的后代对中原人的任用相对宽松,但努尔哈赤本人却并不欢迎中原人。最初,范文程在女真的地位并不显赫,但随着女真逐渐崛起,传统的管理方法逐渐暴露出局限,范文程的才干开始逐步展现。
当时,许多中原人或自愿投奔,或被俘归附。然而,范文程为何能够从这些中原人中脱颖而出呢?除了他本人的卓越才能和不断努力外,范文程的家族背景也是他获得重用的重要原因。范文程的祖先曾在大明朝任职,他的曾祖父更是大明的兵部尚书。从中国历史来看,能够长期担任国君谋士的,通常背后都有强大的家族背景。
例如,诸葛亮虽以“躬耕于陇亩”自谦,但他出自名门,家族的熏陶赋予了他卓越的战略眼光和领导能力。同样,诸葛亮的对手司马懿,也凭借家族的资源与深厚的背景在历史舞台上占据了重要位置。若没有坚实的家族背景,范文程也很难展现出如此非凡的政治谋略。
范文程的崭露头角发生在皇太极时期。皇太极是努尔哈赤的众多儿子中最具远见的一位,他深刻意识到,要使女真崛起,不能仅仅依赖本民族的力量,还需借助中原人的智慧和经验。因此,范文程在皇太极的提携下逐渐获得重用,甚至形成了“凡事不决问范文程”的局面。更令人钦佩的是,范文程不仅在策略上出色,在实践中也毫不逊色。据史料记载,在皇太极时期,范文程多次亲自前往战场,骑马冲锋,亲自参与战斗。
随着皇太极的去世,清朝的建立,范文程继续因其对大明政治和管理体制的深刻了解,成为了皇太极的重要谋士。皇太极设立大学士职务时,范文程担任了首席。然而,使范文程声名鹊起的真正时刻,出现在顺治时期,尤其是多尔衮执政期间,他的卓越谋略再次展现。
在1644年,皇太极去世,顺治即位,实际掌控大权的是多尔衮。此时,女真内部的政治局势非常复杂,若没有意外,必然会发生一场权力斗争。然而,恰在此时,李自成攻占北京,范文程迅速提出,女真应当抓住这个机会,快速入关。
范文程的这一战略提案显然经过了深思熟虑,虽然史书中未有详细记载,但我们可以推测,他的策划深刻且周密。果然,按照范文程的建议,多尔衮只用了五天时间便带领大军南下。
尽管范文程没有亲自参与战斗,但在清军入关后,他在安抚百姓和整理局势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他带病亲自参与一线工作,手写了大量安民告示,宣扬女真进攻中原的正当性,并明确向百姓保证:他们的目标是消灭李自成等叛乱分子,而非侵害民众利益。同时,他还详细规定了军队的纪律,确保民众的安全与信任。
范文程还提议要为崇祯皇帝举行隆重葬礼,以表示对其的尊重。此举不仅获得了大明旧臣的高度认可,也使得女真赢得了更多的支持与信任。尽管这一举措看似简单,但其执行却异常复杂,需要极高的政治智慧与耐性。若按照女真过往的方式,可能会以血腥的征服方式对待中原。然而,范文程的这一策略,帮助女真顺利完成了入关大业,并在政治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值得一提的是,若范文程仅凭军事谋略赢得了赫赫战功,他也不可能获得如此长久的尊重。范文程能够得到顺治和康熙的敬重,除了在军事和政治上的卓越成就,还在于他敏锐的眼光和非凡的判断力。
当年,多尔衮雄心勃勃,企图进一步扩展自己的权力,但范文程并没有明确支持他。虽然他没有公开反对,但也没有公开表示支持,这一立场使得他在后来的政治斗争中赢得了相对安全的地位。当多尔衮去世后,顺治清算了其党羽,范文程则因智勇双全未受牵连。顺治甚至命人将范文程的画像悬挂在宫中,以示对这位老谋深算的大臣的极高敬意。
范文程的成功,不仅仅在于他的智慧和勇气,更在于他敏锐的政治眼光。他深知何时站队、如何评估局势,这使得他不仅在风云变幻的历史中走到巅峰,也赢得了后人,特别是康熙帝的高度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