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三国人物,许多人都会想到那句“卧龙、凤雏,得一者可安天下。”在这其中,“诸葛亮”和“庞统”两位杰出的军事谋士,最终都被刘备收入麾下,并且同为“军师中郎将”。尽管刘备最终集齐了“卧龙”诸葛亮和“凤雏”庞统,但他未能统一天下,但这两人的功绩依然不可忽视。那么,究竟是“卧龙”诸葛亮更具实力,还是“凤雏”庞统更为出色呢?
赤壁之战后,刘备实力大增,并开始着手夺取益州;然而随刘备一同入川的却并非诸葛亮,而是庞统。刘备在进川的过程中,几乎所有的军事决策都依赖于庞统的计策,进展顺利。然而,庞统在36岁时不幸被流矢射中,英年早逝,这一悲剧成了后世无数争议的根源。有人认为,如果庞统没有死得如此之早,诸葛亮未必能够成为蜀汉丞相。回顾当时的入川战争,刘备可能会更依赖庞统的才能,甚至可能让庞统取代诸葛亮的地位。事实上,刘备入川后不仅成功夺得了多个城池,还通过招降等手段大幅提升了自身实力。公正地说,若庞统未死,刘备甚至无需让诸葛亮参与入川之事。庞统之死让刘备深感痛惜,且泪流满面。从这一点来看,庞统在刘备心中的地位仍然极高,但要说庞统一定能取代诸葛亮成为蜀汉丞相,似乎还差那么一点。
从军事能力的角度来看,庞统在取得胜利时是顺理成章的,毕竟他是一位备受认可的军事才俊。当年,刘备得到了“徐庶”的协助,火烧曹仁,而庞统的名声远超徐庶,所以单凭庞统获得军事胜利并不能证明他必然比诸葛亮更强大。至于庞统能否成为蜀汉丞相,最重要的还是要看刘备的态度。从综合的角度来看,刘备是不会将国家的最高官职交给庞统的,因为在他心中,诸葛亮仍然是最合适的候选人。
这一点有很多理由可以证明。首先,诸葛亮和庞统在刘备心中的地位差异巨大。虽然两人齐名,且都为“卧龙”和“凤雏”,但诸葛亮是刘备亲自邀请的,而庞统则是投奔过来的。表面看似这两者的区别不大,但实际上,刘备对诸葛亮的依赖更加深厚。诸葛亮从未担任过官职,直到刘备三次亲自邀请他才愿意出仕,可以说,刘备是诸葛亮的第一个“君主”;而庞统则不一样,他原本是东吴的“功曹”,直到周瑜去世、荆州被刘备借用时,才转投刘备旗下。
这种“履历”的差异具有重要意义。换句话说,诸葛亮对于刘备来说,永远都是“自己人”;而庞统则始终背负着曾经为“别人”的过去。这就像汉初刘邦帐下的两位重要谋臣——“萧何”和“张良”的关系一样,有了萧何,张良再怎么出色也不可能获得丞相之职。对刘备来说,诸葛亮如同“萧何”,而庞统则像“张良”。当然,这样的对比并不意味着庞统的能力比不上诸葛亮,但至少在身份上,两者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差距。即使庞统没有死,蜀汉也不会让他取代诸葛亮的位置,这正是刘备偏爱诸葛亮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次,庞统的能力并不一定超过诸葛亮。刘备进军益州时,很多人猜测他不带诸葛亮的原因,是否因为诸葛亮的军事能力不行,或者两者之间已有隔阂。但事实上并非如此。诸葛亮之所以被留守荆州,不是因为他被贬低,反而是刘备对他的“重用”。回想当时的局势,刘备征战多年,始终未能拥有一块自己的领土,虽然赤壁之战带来些许利益,但依然没有安身之地。荆州是他唯一的根据地,也可以看作是他的立足之本。因此,保护荆州成为了比攻取益州更为重要的任务。
对于这一点,也有相关的参照可以借鉴。当时,刘备留下的不仅是诸葛亮,连关羽和张飞也都留在了荆州。由此可见,刘备对于荆州的重视程度。而在入川的主力中,除了庞统,还有黄忠和魏延,这样看,刘备是否真会把更多的重视放在黄忠和魏延身上呢?因此,刘备让诸葛亮“看家”,不仅证明了他对诸葛亮的信任,也显现了庞统与刘备关系中的某些差距。
再者,刘备入川的最终目标并不仅仅是扩大疆土,他的野心是想称帝。对于任何一位皇帝来说,最重要的任务并非征伐四方,而是让自己的百姓安居乐业。简而言之,刘备更需要的是一个能迅速恢复国力的内政专家,而不是单纯的军事才能。诸葛亮在这方面显然比庞统更具优势,庞统曾因疏于治理“县务”而几乎被张飞处罚,便可见一斑。
当然,也有人会提出,庞统能在极短时间内处理半年的政务,这显示了他在内政管理方面的才干。虽然这有一定道理,但这种做事风格却并不被刘备所认同。难道仅因职位低就可以忽视职责吗?更何况,庞统和诸葛亮,虽然都是三国时期的智勇之士,但两者的性格和行事风格存在差异。诸葛亮在隆中对时侃侃而谈,但当他成为刘备的“臣子”后,态度立刻发生了改变。他请求出征东吴时,对刘备说:“局势危急,请您下令让我去向孙权求救。”他表现出的是一种“臣子”向“君主”请命的口吻。而庞统,虽然聪明能干,但他过于“傲”气,未能充分理解自己作为“臣子”的身份。例如,刘备在大宴群臣时,庞统在宴席上公然批评刘备的行为,令刘备十分不悦,最终把庞统赶出。虽然事后刘备将庞统召回,但庞统的态度依然让刘备感到不满。
所有这些种种原因表明,庞统不可能取代诸葛亮的位置,也不可能成为蜀汉丞相。至于“卧龙”与“凤雏”谁更强,大家心中应该已经有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