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最具争议的皇帝之一,毫无疑问是武唐时期的武则天。她不仅是唯一一位自立为帝并更改国号的女性皇帝,且她在历史上的评价褒贬不一,既有肯定也有批评。武则天在唐朝的统治过程中,主要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她位于唐朝盛世的交接点,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被后世认为是唐朝走向强盛的关键人物。
在武则天临终前,她秘密将曾经被罢黜的太子李显召回洛阳,并安排他继位。当时,继承大统的人选仅剩下李显和李旦两人。既然武则天之前多次废除这两位儿子的皇位继承权,那么她为何最终决定让李显继承大统呢?
最初,武则天在立太子的问题上摇摆不定,特别是在李治和武家后代之间。尽管唐朝思想较为开放,但在那个封建社会,武则天作为女性皇帝已经打破了许多传统观念。如果她再选择立武家子孙为太子,势必会引发朝廷的动荡和社会的不安,尤其是来自李唐旧臣的强烈反对,甚至可能导致内乱的发生。为了避免这种局面,武则天只能在李氏后代中寻找适合的继承人。最终,李显成为了她的选择。
影响立储的力量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武家人,二是以狄仁杰为首的李氏支持派,以及以张易之为代表的宫廷男宠派。由于狄仁杰等人的支持,武家人最终被排除在外,只剩下李氏后代。李显作为李氏的嫡长子,也成为了最终的继位人选。
虽然李旦曾经是武则天的丈夫李治的长子,但他在朝中的影响力不容小觑。李旦周围有许多支持者,如果选择他继位,武则天很难对其保持控制力。而且,李旦与武家有诸多矛盾,如果他继位,武家人的地位可能会大受威胁,甚至整个家族都难以保全。因此,武则天最终将李显选为太子。
李显在被废除后曾被软禁在房州生活了15年,没有任何依靠。与李旦相比,他更容易被掌控。而且,古代的皇位继承多遵循“立嫡立长”的原则,李显作为长子,自然成为了最合适的继承人。再者,李显被召回洛阳后立为太子,这令他对母亲武则天心存感激。由此可见,武则天在这件事上思虑周到,其政治智慧得以显现。
武则天出生于一个显赫的官宦家庭。她的父亲是唐朝的开国功臣,母亲则出自前朝皇室。武家原本经营木材生意,家境殷实。在隋朝末年,武家为唐高祖李渊提供了大量的军需物资,也因此获得了朝中的官职。
从小生活优越的武则天在唐太宗李世民时期被召入宫中。年仅十四岁的她便因美貌被选入宫,成为唐太宗的才人。虽然她在宫中待了12年,期间曾受到唐太宗的赞赏,但李世民并未宠爱她。在李世民病重时,武则天与李治发生了感情,这段恋情在当时乃至今天都被视为违背伦理。李世民去世后,作为后宫的武则天被安排去寺庙为他祈福。李治继位后,在寺庙中与武则天相认,回宫后,李治不再专心政事。最终,在王皇后请求下,李治将武则天接回宫中。
武则天回宫后迅速获得李治的宠爱,且她不遗余力地争取权力。为确保自己的地位,她甚至不惜残忍地掐死自己的女儿,并嫁祸给皇后。尽管古代有着严格的后宫管理制度,但武则天凭借李治的宠爱多次干预朝政,协助李治清除朝中的一些根基深厚的大臣。
李治去世后,李旦继位,武则天开始实施垂帘听政,直到垂拱二年,李旦才逐渐掌握政权。然而,不久后,李旦被武则天废除,武则天最终抢夺了皇位。她改国号为“周”,登上天门楼,并大赦天下,开启了属于她的时代。在她果断的治理下,唐朝迎来了更加繁荣的时期,然而,她依然未能获得许多旧臣的认同。
武则天在位虽然仅有八年,但她在政治领域的卓越才能广受赞誉。她改革了科举制度,重视农业,推动唐朝与外国的文化和经济交流,创造了一个太平盛世。与许多君王相比,她的治国能力无疑是卓越的。然而,她在整顿朝政时手段过于激烈,尤其是对官员的整肃方式,成为后人诟病的焦点。特别是在宋朝和明朝时期,许多文学家纷纷对她进行了猛烈的批评。
那么,您是否知道武则天的其他故事呢?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见解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