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开讲
王振
王振(生于约1370年,卒于1449年),原籍蔚州(今河北省蔚县),其早年便展现出过人的才能,熟读经书,后经过科举考试中举。经过特定的个人选择,他选择自阉入宫,逐渐成为明朝初期权势滔天的宦官。
王振非常善于揣测他人的心理,赢得了明宣宗的极大欢心,因而被任命为东宫局郎,专责服侍太子朱祁镇(即后来的明英宗)。对于年轻的朱祁镇,王振采取了严格的管理态度。如果有时朱祁镇沉迷于玩耍,忽视学业,王振便会立刻将其行为上报,太皇太后得知后,常常会对这个尚在花季的太子进行严厉的斥责。当朱祁镇逐渐成长,甚至开始进行后宫的巡幸时,王振也始终坚持要他“恩泽欲均,不可偏也”,可见王振在皇室中享受着极高的信任和宠爱。
宣德十年(1435年),英宗继位,王振被提升为司礼监掌印太监。然而,因英宗的祖母张太皇太后及阁臣“三杨”联合掌政,王振尚未能真正插手政务。
正统七年(1442年),张太皇太后去世,随后“三杨”也接连离世,王振抓住机会,与内外官员联合,从而能够肆无忌惮地专权达八年之久,并被英宗直接称为“先生”。此时,朝中的公卿与大臣们也纷纷附庸,并争相迎合于他,以求得个人利益。
到了正统十四年(1449年),瓦剌部落发起大规模入侵,王振极力劝说英宗亲自出征。然而,最终在历史上的土木堡之战中,明军全军覆没,英宗被俘,而王振也在乱局中被杀。
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后,下诏为王振平反,给予官方正名,并在京城智化寺北院兴建旌忠祠以表彰其贡献。
跋: 王振作为宦官,其在朝廷中的影响力为国家治理带来了严重的危害,罪孽深重,事件的复杂性难以一言以蔽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