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这句出自岳飞的悲愤诗句,凝聚了他一生的痛苦与无奈。对于岳飞而言,他心中始终无法忍受大宋朝廷在外敌面前屈辱,更无法忍受自己一生的奋斗会将祖国的百年基业断送。然而,身为忠臣的他却因为阴谋家的陷害,最终以无辜的罪名丧命。当岳飞死后,主战派失去了最强有力的支持者,大宋的抵抗力量因此严重削弱。
北宋朝廷号称拥有80万禁军,然而它的灭亡却并非由于敌人过于强大,而是由于一系列自取灭亡的决策。北宋是中国封建历史上一个具有独特背景的朝代,其建立者赵匡胤通过篡夺军权,避免了类似的政变发生。为此,赵匡胤在创建北宋后,确立了“重文轻武”的国策,这一政策导致北宋的文化空前发展,但也极大削弱了军力,最终成为其灭亡的根源。
在这种国策引导下,北宋朝廷的士族和官员都以文人身份为荣,甚至视从军为耻。虽然北宋文化辉煌,人才辈出,但其军队的战斗力却非常薄弱。虽然宣称有80万禁军,但实际的军事力量却无法抵抗外来入侵。自北宋建立以来,少数民族的威胁始终存在,朝廷却始终未能加强军力,导致了持续的被动局面。
北宋的灭亡并非偶然,而是多方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朝廷原本与大辽国和金国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然而,北宋的皇帝贪图吞并辽国,便选择与金国联手,共同对抗大辽。尽管辽国建立初期军力强大,但由于内部的权力斗争,辽国的力量逐渐衰退。北宋一心想要灭辽,金国看准时机,与宋朝结成联盟,最终消灭了辽国。而金国在消灭辽国后迅速崛起,成为草原地区的霸主。
北宋皇帝与金国签订协议,表面上似乎达成了共识,但金人却并未对宋朝抱有善意。宋朝皇帝与奸臣的推动,使得宋朝误以为与金国可以和平共处。可金人在与宋朝共同对抗辽国时,已经看到了宋朝军队的虚弱,金国意识到自己的武力强大,决定向南扩张。
当金国开始南侵时,北宋却依然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中,认为金人能够打败辽国,是因为自己80万禁军的功劳。直到金兵兵临城下,东京城破,宋钦宗投降,金人甚至将皇室成员和后宫贵妇擒获,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靖康之耻。曾经,北宋曾试图向金国求和,以黄河为界,分治天下,但金国此时已经有足够的力量占领中原,他们断然拒绝了宋朝的提议,并跨越黄河,攻入东京。
北宋朝廷的军力到底有多么薄弱,曾有一次,北宋出兵2000人,却在半路遇到17名金军的伏击。结果,17名金军凭借机智勇敢,不仅杀出重围,还将两千名北宋士兵吓得落荒而逃。这一事件足以证明,北宋的军队远远不具备应对强敌的能力,朝廷的虚弱可见一斑。
北宋灭亡的根本原因之一,便是当初建立时的政策过于偏重文官,而忽视了军事的建设。人们普遍认为从军是耻辱,文官才是社会的顶端,因此北宋的军队建设始终未能得到重视。同时,朝廷内部官员的争斗与腐败也让朝政瘫痪,导致北宋长期忽视国防问题,最终自掘坟墓。
然而,北宋朝廷并非没有战斗力,西北的杨家将便是其中一股重要的军事力量,但即便是他们,在金军的势如破竹之下,也无力回天。金人攻破东京后,西北军的援助无从谈起,北宋的灭亡也因此成了无法避免的结局。
北宋朝廷在内外压力的夹击下,最终走向了灭亡。外有强敌环伺,内有腐败与无能,尽管拥有80万禁军,依旧难以抵挡命运的脚步。在历史的洪流中,北宋的灭亡给后世留下了深刻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