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继承了父亲和兄长的遗志,在历史的舞台上与曹操、刘备并肩竞争,一度巩固了东南的地位。公元229年,孙权正式称帝,定国号为吴,堪称一代英雄。那么,孙权究竟何时去世,死后东吴又有几位皇帝继位?他们的表现又如何呢?
从辈分上讲,孙权实际上应该是曹操和刘备的晚辈。孙权的父亲孙坚才是与曹操、刘备同一时期的英雄人物。公元208年,孙权年仅26岁时参与了赤壁之战,而此时曹操已经53岁,刘备47岁。曹操于220年去世,刘备则于223年去世,而孙权在那时并未称帝,仅为吴王。直到229年,孙权正式称帝时,曹操的儿子曹丕早已去世,继位的是曹操的孙子魏明帝曹睿,而蜀汉的刘禅依然在位。可以想象,孙权此时心境一定充满了孤寂,曾经并肩作战的对手已不复存在,眼前迎接他的则是他们的后代。
孙权的晚年时期,逐渐显露出昏庸的表现,尤其在废立太子、逼死陆逊等事件中显得尤为糟糕。许多忠臣和将领也遭到孙权的处决。由于未能选定一个合适的继承人,东吴的政权在孙权去世后,虽有三位皇帝继位,但都未能有何建树,东吴也最终在公元280年灭亡,维持了短短29年。
孙权一生共有七子,且在229年称帝后,立长子孙登为太子。孙登不仅才智过人,而且为人端正,可惜英年早逝,年仅33岁便去世。二子孙虑亦早夭,年仅20岁便去世,三子孙和因此成为长子,年纪上也成为最年长的儿子。孙登去世前建议父亲立孙和为太子,孙和不仅好学,而且在骑射方面也有所造诣。然而,孙权除了偏爱孙和,也非常宠爱四子孙霸。结果,孙霸野心勃勃,想要夺取太子之位,最终导致了震惊历史的南鲁党争。孙和被废除,孙霸被赐死,孙权则最终立最小的儿子孙亮为太子。
公元252年,孙权去世后,孙亮继位成为东吴的第二任皇帝。当时,孙亮年仅10岁,权臣如诸葛恪、孙峻等开始辅政。孙亮15岁时亲政,但仅过了一年,他就被权臣孙綝废为会稽王,年仅18岁的孙亮在去封地的途中自杀,或是被毒死。虽然史书中曾称孙亮非常聪慧,善于辨别是非,但在权臣的阴谋下,孙亮最终未能逃脱命运的安排。东吴政权也因此遭遇了更为严重的内乱。
在孙亮被废之后,孙綝迎立孙权的六子孙休为帝。孙休即位时年仅25岁,成为东吴的第三任皇帝。孙休登基后,任命孙綝为丞相,孙綝的权力几乎达到巅峰。但孙休并不甘于被权臣操控,联合张布和丁奉除去了孙綝。孙休在位期间,积极推行良政,关注百姓民生,东吴社会繁荣一时。孙休热衷于文化事业,于永安元年创建了国学,并设立了太学博士制度,推动五经博士的选拔。吴书记载,孙休甚至曾多次派遣大军支援蜀汉,尽管刘禅最终投降。可惜孙休命运多舛,在公元264年因病早逝,年仅31岁,东吴失去了一个难得的英明之主。
孙休去世后,东吴迎来了最后一位皇帝——孙皓。孙皓是孙和的孙子,年仅10岁时被立为皇帝。与父亲孙休的治国理政相比,孙皓昏庸无能,沉迷酒色,暴虐成性。孙皓的残暴统治引起了广泛的民愤,甚至连晋武帝司马炎都对其残忍行为感到震惊。公元280年,孙皓在面对晋国的大军进攻时,不得不投降,东吴的命运也随之走向了终结。
综上所述,孙权去世后,东吴有三位继任的皇帝:孙亮、孙休和孙皓。然而,由于孙权晚年失误,未能合理安排继承问题,东吴的政权在其子孙继位后逐渐走向衰落。特别是孙亮年幼、孙休短命、孙皓昏庸无能,最终导致了东吴在短短29年内灭亡。若追溯这一切的根源,孙权未能培养出一个合格的继承人,最终让东吴走向了衰败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