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久前,具体来说是5月27日,我曾撰写过一篇关于1991年苏联解体后,许多苏联军队选择加入明斯克军队的文章。发布后,这篇文章获得了相当不错的阅读量,因此我决定趁热打铁,再写一篇关于同样时期——苏联解体后,多少苏联军队选择加入基辅的新国家军队的文章。
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这次我将时间点从1991年改为1992年,而不是继续用1991年?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很简单。因为基辅所在的那个新国家的军队是在1992年才正式建立的,所以必须从1992年开始进行叙述。
尽管关于基辅继承了苏联军队的军事资产有非常详细的资料,其中包括约78-80万名军人、6500辆坦克、7000辆步兵战车、装甲车、7200门火炮、500艘军舰、1100架作战飞机(其中超过270架为轰炸机)、176枚洲际弹道导弹以及超过1000枚核弹头,总的来说,基辅继承了苏联军队约20%的军事资产,而且还多是其中的优质部分,但这些数字的罗列显得非常枯燥,并且与本文的主题不完全吻合。毕竟,文章的重点是那些苏联军队选择加入基辅军队的过程,而不是基辅从苏联继承了哪些军事设备。
所以,让我们重新聚焦回到本文的核心话题,探讨到底是哪些苏联军队选择了加入基辅军队。由于涉及的苏联军队番号繁多,我们无法一一列举。在这篇文章中,我会重点讲述那些资料丰富、容易叙述的地面部队、空军以及防空兵部队。而对于资料较少的苏联海军、内河舰队、军事院校、空降部队、训练部队和内务部队,我会尽量减少或略写。
我们从基辅接收的地面部队说起。在苏联时期,基辅所辖的军区包括基辅、敖德萨以及碦尔巴阡三个军区,这三个军区的苏军部队在苏联解体后,选择加入了基辅的新军队。首先要提的是由戈尼科夫指挥的苏军第一集团军。虽然提到第一集团军,很多人会想到1918年成立的那支驰名遐迩的骑兵部队,但这里所说的第一集团军是指1938年7月成立的,最初驻扎在苏联远东地区,经过多次调动后,最终被安置在基辅军区。当1991年苏联解体时,这支部队已经脱离了原来的驻地,并且在加入基辅军队后,并没有迎来预期的繁荣。由于基辅经济的困境,1992年,这支部队被缩编为基辅陆军的一个军团,直到1996年被解散,苏军第一集团军的历史因此彻底画上句号。
与第一集团军的命运相似,苏军第十三合成集团军也在1992年改编成军团,并在2013年解散,成为基辅西方司令部的一部分。而另一支原属于苏军的部队——苏军三十八合成集团军,同样在1992年被改编成军团,并于2003年解散。
相比之下,苏军近卫第六坦克集团军的改编则发生在1993年,比其他部队晚了一年。这个集团军加入基辅时,并不仅仅是坦克部队,它还包括了359导弹旅和368导弹旅等火力支援单位。此外,基辅还接收了苏军第八坦克集团军,并将其改编成一个军团,直到2015年解散,残部被并入基辅“北方”司令部。
接下来,我们看看基辅接收的空军和防空兵的情况。1992年,苏军的第五航空军和第十四航空军都分别经历了基辅的改编,并且在2004年分别成为基辅“南方”司令部和“西方”司令部的航空力量。相比之下,苏军第二十四航空军在1992年直接解散,同年,苏军第八防空集团军也被解散,不过它的航空力量后来并入了基辅的空军系统。
关于防空兵,基辅继承的苏联防空导弹部队并未表现出特别突出的战绩,唯一一次广为人知的事件发生在2001年10月4日,当时基辅的防空部队发射了一枚S-200防空导弹,在克里米亚附近击落了莫斯科图-154民航客机。
苏联战略导弹部队的力量大部分来自苏军第四十三导弹军。该军曾拥有176枚洲际弹道导弹(包括86枚SS-24和90枚SS-19)和1272枚核弹头。然而,基辅在接收这些导弹时,却很快发现自己无法承担这些昂贵的维护费用。于是,从1994年到1996年,基辅将1272枚核弹头转交给了莫斯科,并拆除了剩余的导弹和发射井。尽管导弹部队的装备在1990年代中期就已消失,但该部队的人力直到2002年才彻底解散。
综上所述,尽管基辅在苏联解体后继承了苏联军队的优质部分,这让基辅一度成为全球数一数二的强大军事力量之一,但遗憾的是,经过不断的缩减和调整,基辅曾经强大的军队逐渐消失。当2014年战争爆发,直到2022年全面爆发时,基辅的军力已经大不如前。即便在假设情况下,若这些军队依然存在,届时它们的士兵大多数早已年老,体力和军事技能已大打折扣,恐怕也难以发挥当年的战斗力。
基辅当年主动削减军力,虽然表面上看似有些不明智,但实际上,基辅的经济压力一直是限制军力建设的主要原因,并非他们不愿拥有一支强大的军队,而是经济条件实在难以支撑过多的军事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