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巡游至原赵国境内的沙丘宫时,突然病重。深知自己时日无多的嬴政,匆忙留下遗诏,指示扶苏前往咸阳,主持自己去世后的丧礼。然而,他并未能进一步进行权力交接的安排,便在自己的大秦帝国中撒手人世,留下了一个即将面临权力斗争的国家。
此时,整个帝国尚未得知皇帝死讯,唯有丞相李斯与中车府令赵高早已知晓。赵高,身怀极大的野心,且在秦廷政治中浸淫多年,凭借其敏锐的政治嗅觉,察觉到了夺取最高权力的机会。他开始不断游说丞相李斯,劝说他抛弃扶苏,转而支持胡亥即位,成为二世皇帝。
赵高之所以能成功施展影响力,绝不仅仅是因为他有野心,更因为他那一张口才非凡的嘴。每一句话都击中了李斯的软肋,他巧妙地将问题剖析得精准到位。经过几番交锋,李斯最终难以抵挡赵高所描绘的利害关系,被这个精通人性、擅长法律的宦官深深说服。
赵高首先指出,若扶苏登基,那么在之后的权力重组中,李斯丞相的地位将岌岌可危。扶苏长期驻守北方,与镇守长城的兵团指挥官蒙恬关系亲密,而蒙家世代在秦国政坛深耕,积累了深厚的政治根基。蒙恬和他的兄弟蒙毅一文一武,均受到秦始皇的青睐与重用。如果扶苏继位,难保不会任用蒙家人来替代李斯,进而威胁到李斯在朝中的地位。
对于李斯来说,权力的诱惑无疑是极其诱人的,尤其在这个讲求现实政治与权谋的时代,这种诱惑对他来说更为显著。从李斯的过往经历中,可以看到一些典型的事例,帮助我们理解他的心态。
首先是“仓鼠厕鼠”的比喻。李斯年少时曾目睹过两幅截然不同的景象:一只老鼠在污秽不堪的厕所里游走,忍受饥饿与脏乱,常常在惊慌中躲避来去匆匆的人;而另一只鼠则在粮仓中生活,享受丰盛的黍米,每天无忧无虑,身形肥硕,比猫还要大。看到这些景象后,李斯从中领悟到,只有走上权力的道路,才能拥有充实而尊贵的生活。这一经历,也激发了他渴望登上朝堂、追求荣华富贵的愿望。
其次,李斯的“左右两只袖子藏书”的故事也揭示了他的权谋智慧。秦朝统一六国后,关于是否效仿周朝的分封制,还是继续推行中央集权的郡县制,朝廷内部争论不休。在秦始皇未做最终决策之前,李斯在左右两只袖子里各放了一份上书,其中两份观点完全对立。当秦始皇决定坚持郡县制时,李斯便全力支持中央集权,表达了对皇帝意志的坚决拥护。这样的两面下注方式,显然更趋向权力政治的投机与适应。
赵高除了利用权力诱惑外,还深挖了扶苏与李斯在政治理念上的差异。李斯早年曾受教于战国末期的大儒荀子,荀子的学说虽然根植于儒家,但在当时已经逐渐与法家的思想融合。李斯和荀子的两位得意门生——韩非与李斯,均掌握了法家思想的核心。赵高能够在法家治理上与李斯产生共鸣,这使得他能利用两人的共同背景来施加影响。
李斯的法家治国理念,使他在秦始皇治下获得了显赫的地位。他不仅推动了统一文字、度量衡等重大改革,甚至亲自书写了秦始皇传国玉玺上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然而,扶苏自早年便因坚持反对秦始皇的严刑峻法而被调往边疆。若扶苏继位,推翻秦始皇、李斯的法家治国路线几乎是可以预见的结果。赵高巧妙地将李斯与扶苏在治国理念上的差异进行对比,深知李斯的心境必然动摇。
此外,李斯也深知,历代丞相如范睢、吕不韦,最终都未能善终。若扶苏继位,或许李斯会面临失去权力甚至生命的危机。因此,李斯在权衡之后,最终选择支持赵高和胡亥,以保全自身的权力和生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