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三叛
淮南三叛是发生在曹魏后期的一系列叛乱,这些事件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司马懿父子篡权的历史进程。由于曹魏内部权力斗争和严重内耗,寿春这个重要的军事重镇在较短时间内发生了三次由地方将领发动的反叛。第一次叛乱由王凌发起,发生在251年4月;第二次则是毌丘俭和文钦联合起来的叛乱,发生在255年1月;第三次由诸葛诞主导的叛乱则爆发于257年5月,持续至258年2月。尽管这些叛乱最终都被司马氏政权镇压,但它们不仅对曹魏内部形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极大地影响了其他势力的战略部署。
司马懿父子彻底消灭了忠于曹魏的力量,但长期的内耗却给了蜀汉和东吴可乘之机。问题随之而来:在这些叛乱爆发时,蜀汉与东吴又在做些什么呢?
一、淮南一叛时
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了震惊整个魏国的高平陵之变,成功诛杀了曹爽及其党羽,从而牢牢掌握了魏国的实权。此时,魏国淮南的重要将领王凌与其外甥、兖州刺史令狐愚控制着大量兵力,策划通过扶立楚王曹彪为帝来改变魏国的政治格局。王凌在251年发动了叛乱,但令狐愚在叛乱前去世,使得王凌的叛乱计划受到了影响。尽管王凌试图以讨伐孙吴为名,秘密联络了杨弘和黄华一同举事,但最终叛乱被及时发现。当司马懿派兵前来围剿时,王凌选择投降,并最终在丘头自杀,结束了这一场权力斗争。
与此同时,蜀汉方面的姜维在250年开始了对西平的进攻,成功捕获了魏国名将郭循。然而,尽管王凌的叛乱爆发与姜维的攻势几乎是同一年,但姜维并未趁机北伐曹魏。这是因为在当时,蜀汉的兵权掌握在费祎手中,费祎推崇休养生息政策,遏制了姜维的北伐计划。
在东吴方面,孙权的健康已经急剧下滑。尽管他仍然名义上是东吴的最高统治者,但由于他在252年去世,东吴并未趁机进行军事行动,错失了这次战略机遇。而在王凌叛乱后,他迅速放弃了抵抗,东吴也因此失去了能够借机削弱魏国的良机。
二、淮南二叛时
到255年,魏国的扬州刺史文钦与镇东将军毌丘俭联合发动了第二次叛乱。这次叛乱以太后旨意为借口,声称要讨伐权臣司马师,带领大军渡过淮河,进至项县(今河南沈丘)。然而,司马师并未被吓倒,他迅速调动10万大军进行讨伐。最终,叛军在司马师的压倒性优势面前溃败,毌丘俭被杀,而文钦则逃往东吴。
在这一时期,姜维则趁机展开了对魏国的攻势。在司马师去世后,姜维指挥夏侯霸、张翼等人出征,在洮西取得了对魏国雍州刺史王经的重大胜利,王经损失惨重,被迫退守狄道。姜维紧追不舍,对狄道进行围攻,尽管魏国增派陈泰增援,但姜维未能取得最后的胜利,被迫撤退。
接下来的战斗中,姜维继续加强自己的战斗力,准备与胡济联合进攻魏国,但胡济未按时到达,导致姜维在段谷遭遇魏将邓艾的强力反击,损失惨重。这一系列失败促使姜维请求降职,成为后将军,重新调整了战略部署。
与此同时,东吴方面在淮南二叛爆发期间并未抓住机会。东吴大将军孙峻派遣吕据等将领前往进攻魏国,但孙峻在战争期间病逝,权力迅速交接到孙綝手中。由于东吴政权动荡,孙綝未能有效利用这次叛乱的有利局势,反而在他的领导下,东吴军队遭遇了惨败,错失了对魏国的战略打击机会。
三、淮南三叛时
到了257年,魏国征东将军诸葛诞在寿春叛变,宣布投靠东吴,并开始大规模地攻击淮河南北的各个郡县。为此,司马昭派遣了26万大军进行讨伐。经过一场惨烈的战斗,最终在258年1月,诸葛诞兵败被杀,标志着支持曹魏皇室的武将力量几乎完全被铲除。
与此同时,姜维得知诸葛诞起义后,趁魏国关中地区空虚,带兵出击秦川,并指挥大军征战骆谷。尽管司马望与邓艾在长城阵地顽强抵抗,姜维屡次挑战未能突破,最终在得知诸葛诞失败后,决定撤退并返回成都,刘禅恢复了姜维的大将军职务。
东吴方面,诸葛诞试图依靠东吴的帮助来对抗司马昭,他请求孙綝派兵援助。然而,东吴派兵后遭遇失败,孙綝为推卸责任,将全部责任归咎于大都督朱异,导致朱异被杀,而参与的东吴将领也纷纷投降曹魏。这一局面对东吴而言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他们错失了借叛乱之机获利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