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历史中,有许多令人惊讶的事件,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诸葛亮投奔了刘备这个身无分文、几乎一无所有的“刘皇叔”。这一决定可谓是三国历史上的一个关键转折点。若放眼当时的局势,曹操的势力稳居北方,基本上控制了整个北方地区,唯一尚未被完全征服的,只有西凉的马超一方。其他地方的豪杰几乎都纷纷归附在曹操之下,成为他麾下的一员。而在南方,孙权则占据了东南的大片疆域,凭借长江天险,他的力量同样不容小觑。此时,曹操与孙权这两股强大的力量,已经基本站稳脚跟,不太可能被轻易撼动。而唯一还存在变数的,便是荆州的刘表和益州的刘璋。
这两位地方领主似乎已经有了不小的根基,若非特殊情况,任何普通人物都不太可能轻易动摇他们的地位。特别是益州的刘璋,他所占据的区域周围被山脉环绕,只有中间那一块是平原。这样的地形自然令任何入侵者都难以突破防线。这也正是刘璋父子在这里安定了多年的原因,几乎不曾受到任何外部威胁。那么,刘备又能依靠什么呢?虽然刘备拥有“刘皇叔”这一尊贵的头衔,但除去这个身份,其他一切似乎都没有太大优势。可以说,若论实质,刘备的地位甚至不如在汉中的张鲁。虽然张鲁的领土较小,但至少他有一个稳固的地盘,而刘备那时却在四处漂泊,几乎没有固定的立足之地。
面对这样的一位“老板”,如果是你,是否会毫不犹豫地投身其中?即便从长远角度看,刘备确实可能是一颗潜力股,但那潜力未免也太深、太遥远。换作是一般人,恐怕都不会愿意加入这样一个不明朗的事业。但诸葛亮却做出了与众不同的选择。这一选择,不仅让人感到不可理解,也正是诸葛亮不拘一格、卓尔不群的体现。如果把这个决定类比成一个现代的选择,可以说,诸葛亮就像是一个有博士学历的人,明明可以选择进入大型国企,拿到一份稳定的高薪工作,却偏偏去了一家小规模的作坊,而且还是不分股份的那种。试问,哪个聪明人会做出这样“不明智”的决定?然而诸葛亮偏偏就做了,他的选择,就是这份与众不同的勇气与眼光。
那么,在诸葛亮选择投奔刘备之前,他的未来又将如何安排呢?诸葛亮这个时候已经27岁,放在今天看,27岁可能还算是年轻人,但在那个时代,27岁的人已经具备了建立一番事业的能力。孙策18岁便开始打拼,21岁时已在江东一带问鼎。所以,27岁的诸葛亮若还在家里务农,着实让人难以理解。那么,他的打算到底是什么呢?事实上,他至少有三条路可走,而每一条路看似都不逊色于投奔刘备。
第一条路,是投靠刘表。刘表作为荆州的掌权者,手握军政大权,是当时蜀汉之地的一个重要人物。而且,诸葛亮与刘表之间还有一些远亲的关系,因此投奔刘表似乎是一个非常合适的选择。可以想象,当诸葛亮的哥哥外出谋生、家中的叔叔也无法继续扶助家里的时候,诸葛亮的内心一定十分焦虑。如果没有工作,就意味着家中的生活会陷入困境。而且,诸葛亮此时已经成家并育有一个年幼的弟弟,负担更重。所以,诸葛亮想要去找刘表,是合乎情理的。但问题是,刘表并不赏识诸葛亮,未曾给予他机会。毕竟,诸葛亮并非是一位擅长防守的将领,而刘表恰恰是一位擅长稳守的领袖。
第二条路,是投靠孙权。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已经在孙权麾下找到了一个职位,虽然地位不高,但他相信,凭借自己的努力,总有一天会有所晋升,或许能够成就一番伟业,甚至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然而,诸葛亮并未选择这条路,原因之一可能是他与哥哥之间曾经发生过矛盾,且可能是不可调和的那种。从此,诸葛亮与哥哥的关系变得疏远,甚至他来到东吴后,也并未与哥哥亲近过。倘若他当时投靠了孙权,或许最终称霸天下的将不是曹操。
第三条路,是最为艰难但却充满希望的路,那便是辅佐刘璋。尽管刘璋的实力相对较弱,但益州的地理环境天险重重,足以为他提供一个较为安稳的根基。诸葛亮若能投奔刘璋,并利用益州的地理优势来培养一支强大的军队,再加上他的治国才能,益州很可能会迅速崛起,成为一个强有力的势力。而且,随着曹操去世,诸葛亮带着一支强大的军队,若与孙权联合北伐,或许历史会有不同的走向。因此,无论诸葛亮选择哪条路,都能看到成功的希望,只可惜,他最终选择了最艰难、最充满挑战的那条路,而这一切,也许正是因为他被刘备的真诚所打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