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山东胶南,一位名叫王培祜的学者带领队伍,在琅琊台的山脉间进行了一次艰难的“搜山”行动。其目的并非寻常探险,而是为了寻找一件举世无双的国宝——“琅琊刻石”。
琅琊刻石,乃是秦始皇东巡琅琊时,命丞相李斯亲自篆刻的石碑。碑文的内容不仅盛赞大秦的威德,还宣示了秦始皇四海统一的雄心壮志。除此之外,秦始皇还在其他六个地方刻下了类似的石碑,这些被统称为“秦刻石”。
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历经两千多年风雨的侵蚀,绝大部分石刻已消失不见,仅存的遗迹也被风化得严重不堪。只有琅琊石刻和泰山石刻相对完好。与泰山石刻的残损相比,琅琊石刻保存得更为完好。泰山石刻如今仅剩十字之形,而琅琊石刻则保留了86个字。
为了保护琅琊石刻,历代地方政府做出了许多努力。尽管如此,到清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琅琊石刻依然发生了崩坏。诸城县知事宫懋特意用铁链将其束缚住,勉强保持了石刻的原貌。然而,到了道光年间,铁环生锈严重,石刻再次发生裂痕。无奈之下,时任知县的毛澄专门在石刻上建了一座凉亭,以此保护石刻免受风雨侵蚀。
然而,命运弄人,在光绪年间,一场雷暴袭来,琅琊石刻不幸遭遇了闪电的直击,石刻被轰然击碎。为了挽救这一国宝,1921至1922年,王培祜带领学者们两次亲自攀登琅琊台,收集散落的石刻碎片,最终将石刻重新拼接。如今,这块残碑高达129厘米,宽67.5厘米,厚度为37厘米,现存的碑文包含13行,共86个字。为了更好地保护这块石刻,它被永久保存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成为国宝中的国宝。而今天,琅琊台上展出的只是这一石刻的复制品。
琅琊石刻不仅仅是古代书法的杰出代表,它更承载着无比重大的历史意义,是研究秦始皇思想和政治理想的宝贵材料。
自秦朝灭亡以来,秦始皇被广泛视为穷奢极欲的暴君。他大肆征发民众,修建长城、阿房宫、秦始皇陵,以及其他庞大的工程,都是为了满足个人的欲望,确保其王朝千秋万代。然而,琅琊石刻以及其他刻石资料显示,秦始皇可能并非仅是一个自私的暴君,而更是一位远见卓识、为民族考虑的大政治家。
在琅琊石刻上,有一句话格外引人注目:“今皇帝并一海内,以为郡县,天下和平。”其中的“天下和平”四字,尤为感人。根据《史记》的记载,秦始皇在其他的六处石刻中,也反复强调了“和平”的重要性。
例如,驿山石刻宣告道:“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东观石刻则明确写道:“甾害绝息,永偃戎兵”。可以看出,从这些石刻的内容来看,秦始皇的最大愿望便是实现“天下和平”。而在秦始皇实现天下统一之前,这种和平几乎是奢望。
回顾战国时期,自东周以来,天下长期处于战乱状态,诸侯割据,各地贵族为了个人利益不断征战,无年不战,百姓生灵涂炭。士兵为战争所苦,民众常常无辜遭遇灾难。根据梁启超的统计,《史记》记载,战国时期,死于战乱的士兵就有200万,而受战争波及的百姓更是数不胜数。
然而,秦始皇嬴政以极其迅猛的姿态,凭借十年的时间,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战乱,百姓再也不必承受战争带来的苦难,也不再被无谓的征战所折磨。为了永远消除战乱,秦始皇下令拆除各地的城墙,销毁兵器,修建驰道,以此防止地方割据现象的复发。同时,为了抵御外敌的入侵,秦始皇北征匈奴,南征百越,其目的正是消除外患,以战止战,抑制所有战争的根源。
他希望以百姓短期的辛劳换取千秋万代的和平。因此,秦始皇不仅仅是号令百姓,他自己也同样辛苦异常。尽管秦始皇完全可以在咸阳的皇宫中安享天年,过着安逸的生活,但他却选择了比普通百姓还要辛劳的日程,每日批阅大量奏章,重达120斤的奏折不离手。同时,他还亲自出巡,从极西到极南,走遍了大秦疆域。值得一提的是,秦始皇的巡游绝非游山玩水那般轻松,而是艰苦的劳作。
最终,秦始皇因长期的劳累致病,在巡游途中不幸去世,年仅50岁。如果他选择在宫中度过安逸生活,又怎会早早去世?如果他能再多活几年,历史的轨迹也许会有所不同,陈胜吴广、刘邦、项羽等人或许难以掀起那么大的风浪。如果秦始皇能够安享晚年,国家是否也能避免沙丘之谋,使得继位的胡亥变得昏庸残暴,最终导致秦朝短命?如果扶苏继位,是否能避免这个悲剧?
或许,秦始皇确实有暴君的特质,但他并非一个我们想象中的自私暴君,而是一位勤政、刻苦、具备远见的政治家。他为国家建立的制度和雄伟的万里长城,在2000年后依然屹立不倒,确保了中国的稳定。而他为保百姓的性命、消弭战乱所付出的努力,无人能否认。正如古语所说,“书生轻议冢中人,冢中笑尔书生气”。秦始皇的躯体已安息在其陵墓中,而他的精神和龙魂,必将保佑着中华大地,世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