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笔者认为雍正帝对他的皇四子弘历非常信任,而且似乎早已决定他将成为皇位的唯一继承人。然而,最近通过查阅一些雍正与大臣们的谈话记录,发现了一些不为人知的隐情,这些记录暗示了雍正对弘历的态度并非如表面上那样坚决无疑,甚至在皇位继承的问题上,雍正显得非常犹豫。
雍正帝的成年皇子中,有弘时、弘历、弘瞻、弘昼四人,其中弘时被废除并最终死于非命,弘瞻则是雍正十一年才出生,尚且年幼。能够有机会继承皇位的,实际上只有弘历和弘昼,而弘历由于年长于弘昼,符合女真族重视嫡长的传统,因此在继承顺序上占有优势。
然而,这时另有一位皇子也开始引起了人们的关注,那就是雍正与年羹尧妹妹年贵妃所生的福惠。为了给福惠取名,雍正不惜从自己的亲王世子胤祉手中夺取“弘晟”这一名字。而福惠的生母年贵妃地位显赫,而福惠年幼时便去世,雍正对此深感悲痛,曾在福惠死后痛哭流涕,这种深厚的父子情感,使得许多人对他与弘历之间的关系产生了质疑。
在雍正四年五月,雍正在给鄂尔泰的朱批中明确写道:“朕之关心(你),胜朕顽劣之子。”这一表述,给人留下了很大的悬念,雍正所说的“顽劣之子”究竟指的是哪一位?是专指弘时,还是包括弘历和弘昼在内?随后,雍正还表示:“皇子皆中庸之资,朕弟侄辈亦乏卓越之才。”由此可以看出,雍正的言辞中并不专指弘时,似乎也在表达对弘历的某种不满。
在雍正八年,雍正帝曾向张廷玉透露了关于立储的密诏内容,到了雍正十年,连鄂尔泰也知晓了这一内容。然而,实际上,在当时,所有人基本可以猜测到,皇位的继承人必定是弘历或弘昼。尽管如此,雍正还是在与亲信鄂尔泰的私下对话中,表达了自己对于继承人能否胜任大任的深深忧虑。
那么,为什么雍正即位初期就确定弘历为继承人呢?这背后其实与当时的政治环境息息相关。雍正刚即位时,朝中权臣如胤禩、胤禵等人的势力尚在,雍正深知自己的皇位并不稳固,因此必须尽快确立一个稳固的继承人。而在雍正八年之后,雍正的地位已然稳固,敌对势力几乎被清除殆尽,但他依然对继承人的素质感到不满,显然弘历的继承之位,并非源于康熙的“隔代指定”,更多的是因为雍正的选择空间十分狭小。
可以说,雍正选定弘历为继承人,实际上是在没有更好人选的情况下,“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式的无奈之举。
尽管雍正把弘历定为皇储,但他对弘历的一些行为却并不满意。比如,弘历曾编辑过一本名为《乐善堂文钞》的书,并且在书中表达了他对“严猛政治”的一些不同见解,虽然这些观点隐晦难明,但雍正却一眼看穿。虽然他知道弘历并非有意与自己对抗,但仍不满于他提出的政治异见。于是,雍正逐渐将弘昼安排到一些重要事务中,开始给他一些机会,与此同时,也在观察弘历的表现。对于一些重大政治事件,比如苗疆事务,雍正故意让弘历和弘昼兄弟一起参与,从而进行对比。
如果雍正没有在十三年猝死,这种政治上的“均衡”或许会持续一段时间,而这种平衡的做法与雍正早年在密诏中写下弘历名字的举动并不矛盾。雍正深知大位得来不易,治国之艰难,所以即便接近晚年,也绝不会轻易放弃对接班人的考察。
可以说,乾隆的登基其实是非常幸运的。虽然雍正对其有一定的不满,但由于子嗣稀少、政治需要,他还是将弘历立为继承人。更重要的是,雍正的突然去世,使得乾隆顺利登基,并接手了雍正时期的政治局面。而雍正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几乎与大部分王公亲贵结怨,而乾隆则巧妙地调整方向,收获了更多人的支持。雍正所做的,往往是“得罪人”的事情,而乾隆则是在“得人心”方面更具天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