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流传着一种观念叫做“世袭罔替”。这一说法的含义是,只要一个王朝仍在,那么其爵位或官职将会世代由同一个家族传承。一般来说,父亲将官职传给儿子,儿子再将其传给孙子,直至子子孙孙代代相承不息。明朝著名的武将戚继光便是这一制度的受益者,他在十多岁时就已成为了四品武将,这在当时可谓是相当罕见。然而,这种“世袭罔替”的制度通常是受到一定限制的,嫡系血脉往往难以晋升至“王”这样的高位。
相比之下,满清的统治者似乎没有这样的顾虑。在他们建立政权的初期,就已经设立了八位“世袭罔替”的王。当康熙和乾隆年间,新增的四位使得这个集体成为了赫赫有名的十二大“铁帽子王”。这一称谓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意味,意指这些王爵如同“流水的官员,铁打的王”,由于官场变迁频繁,而这些王公贵族却能够稳固他们的地位,直至清王朝的覆灭。
我们知道,清朝在1912年初就已全面灭亡,那些曾经显赫一时的“铁帽子王”也随之失去了昔日的荣光,陷入了“遗老遗少”的行列。大多数王公贵族凭借祖辈留下的财富仍能勉强维持生计,但爱新觉罗·晏森则成为了一个例外。晏森在1910年继承了克勤郡王的爵位,而满清仅在两年后便走向自己的末路,因此他也成为了满清最后一位“铁帽子王”。
关于晏森的历史记载并不多,主要出现在当时报纸的奇闻异事版块。作为满清的王公贵族,晏森自幼衣食无忧,奢华的生活让他在继承王爵后更加肆意挥霍。尽管满清朝廷日渐衰弱,但对于这些王公贵族来说,朝廷仍按月发放不菲的生活费。
然而,满清灭亡后,皇帝自身难保,王公贵族们也被迫开始自谋生路。有些有学问的人选择了做官或教书,另一些则出国留学或参军。而晏森则属于逃脱不了家族庇护的那一类人。他从小习惯了阔绰的生活,就算在没有稳定收入的情况下,依然无节制地消费,最终他的家产也被挥霍一空,成为了他生活境遇的悲涤决断。
面对困境,晏森只能以“老王爷”的身份开始慢慢售卖家里的财物。等到家中能够出售的物品卖尽时,他甚至不得不将祖先的玉雕和树木变卖,尽管曾几度考虑去挖掘先王的陵寝,希望能从中获取一些陪葬品,但最后因现实困境作罢。这些行为无疑让他为爱新觉罗家族带来了羞耻,最终与他们断绝了联系。
就这样,连祖坟上的树木都被他卖光,晏森被迫流落街头。由于从小生活在富足之中,他对管理家产的知识几乎为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最后只能拉车为生,被当时的人戏称为“车王”。尽管生活状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晏森依旧保持着奢华的消费习惯,赚到的钱几乎全部花尽。今年纪渐长,拉车的能力也减弱,最终身陷极度的贫困,传言他最后死于街头的饥饿。这一切引发了人们对其命运的深思与唏嘘,你对此有什么看法呢?他曾是满清最后的“铁帽子王”,如今的落魄与惨淡,令人感慨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