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三国时期最聪明的人,很多人首先想到的肯定是诸葛亮。他不仅是蜀汉的丞相,还是《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笔下的英雄人物。诸葛亮才智过人,堪称当时的智者,但作为扶植蜀汉发展的支柱人物,他不仅要亲自处理国家的军事、行政和战略事务,还要全力以赴。正如《三国演义》中所描写:“诸葛公夙兴夜寐,罚二十已上,皆亲览焉;所啖食不至数升。”诸葛亮的勤奋与执着,固然令人敬佩,但即便是他这样的大智者,也难免会犯错,像他的《隆中对》就被认为是一个战略上的失误,最终为蜀汉的灭亡埋下了伏笔。那么,为什么这么说呢?主要有三个原因。
首先,《隆中对》在战略思考上并没有充分重视实力的悬殊差距,反而过于理想化。诸葛亮认为曹操借天子之权控制天下,孙权稳坐江东,国土险要,民众归附,因此刘备只能从“人和”的角度出发,依靠其汉室宗亲身份来集结民心。然而,随着三国的推移,刘备的“汉室宗亲”身份已不再如初般具有强大的号召力,百姓更关心的其实是如何过上安定的日子。而且,诸葛亮一度乐观地认为,只要刘备带领人马出征,百姓必然会自发迎接其队伍,然而现实却远比预期复杂。从228年到234年,诸葛亮先后五次北伐魏国,姜维继任后更是进行过11次北伐。这些无休止的战争消耗了蜀国的大量人力物力,最后使得蜀汉的国力严重削弱,为灭国埋下了伏笔。尽管如此,诸葛亮在临终前依旧保持乐观,叮嘱弟弟诸葛均要继续耕作,不要荒废田地,期待自己能够带领国家走向辉煌,然而这一切早已不可能。
第二个问题是蜀汉兵力的分散。历史学者曾指出,蜀汉的失败可以追溯到《隆中对》中的错误判断。诸葛亮的建议是,刘备占领益州后,将一部分兵力派往荆州,自己则带领主力攻占秦川。然而荆州虽然与四川毗邻,但地理条件复杂,交通困难,双方的军队无法有效支援对方。蜀国虽然在执行《隆中对》中的战略,刘备攻汉中、关羽攻襄阳、樊城等地,但却忽略了孙权势力的存在。孙权在平定山越和取得交州、荆州等地后,实力大增,而刘备并未及时安抚这个重要的盟友。《资治通鉴》中记载,孙权曾试图与关羽的儿子联姻,但遭到拒绝,从而激怒了孙权。最终,孙权发动偷袭,导致蜀汉失去南部的根据地。由于兵力分散,蜀汉未能及时援救失地,白白失去了战略要地。
最后,《隆中对》存在自相矛盾之处。诸葛亮认为刘备能够依靠仁义之名来争取天下:“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然而,在具体战略上,他又提出“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如果刘备要以仁义为旗帜,那么他的首要敌人应当是曹操、袁绍等人,而不是刘表、刘璋这些老老实实守土的汉室宗亲。诸葛亮看轻刘璋,认为他无能,便认为可以趁机夺取其地。然而,刘璋的手下,如张任、黄权、刘巴等人,皆是忠心耿耿的战士,最后一直陪伴刘璋战斗到最后。因此,蜀汉通过夺取同宗的地盘,打着“兴复汉室”的旗号,未免显得有些不合适。这种过于理想化和缺乏实际支持的战略,也为蜀国的灭亡埋下了隐患。
综上所述,诸葛亮的《隆中对》虽然为蜀汉的发展提供了战略指引,但也暴露了很多问题,而这些问题最终导致了蜀汉的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