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流传着一种可怕的传闻:据说唐赛儿在被捕后,最终被判骑木驴送往刑场,遭遇凌迟处死。她的死法极为残忍,传说她被凌迟了上千刀,历时三天才最终断气。最初,刽子手从她的手臂开始,接着是她的腿部,紧接着是躯干,最后才是眼睛被挖出,耳朵、鼻子和舌头也一一被切割。最终,她的腹部被剖开,首级被斩下并悬挂在城楼上,示众以震慑民心。这一血腥的说法,或许是明朝统治者故意散布的恐怖故事,用以威慑百姓。然而,正史中的记载却与此大相径庭。
唐赛儿,原名唐赛儿,生于山东滨州蒲台县,是明初著名的农民起义领袖之一。她的故事与14世纪初的风云变幻息息相关。在1420年(永乐十八年),她在益都的卸石棚寨(今青州市境内)率领起义,震惊了整个京师,给明朝政权带来了巨大冲击。
这一时期,成祖皇帝从南京迁都至北京,并大规模修建宫殿,同时组织大量劳动力南北调度,开挖运河,进行粮食调度,几乎所有的劳力都集中在这项庞大的工程上。在此过程中,山东地区的农民不得不忍受沉重的徭役负担。这一社会背景为唐赛儿的起义埋下了伏笔。
唐赛儿原为林三的妻子,林三死后,唐赛儿偶然获得一只石匣,里面藏有宝剑和兵书。在学习了这些兵法和法术后,她开始传播白莲教,并逐渐汇集了数千民众。在永乐十八年二月,她在卸石棚寨起义,成功地歼灭了前来围攻的官军,甚至斩杀了青州指挥使高风。随着她的起义逐渐蔓延,越来越多的民众响应她的号召。然而,明朝朝廷并未轻易放过她。
朝廷派遣精兵由安远候柳升和都指挥刘忠带领前来征讨唐赛儿。明军人数众多,最终将她的山寨包围。但唐赛儿巧妙地假装投降,趁机夜袭官军。明军措手不及,陷入大乱,刘忠战死,唐赛儿成功突围,并继续进攻莒州、即墨等地,最终围困了安邱。然而,唐赛儿的部队在与卫青的战斗中失败,起义被彻底镇压。
尽管这场起义仅持续了60多天,但唐赛儿通过屡次击败明军,杀死两名大将,取得了几次显著的胜利。即便起义失败,唐赛儿依然令明朝统治者心有余悸。朝廷追捕她的消息传遍了四方,经过多次搜捕,唐赛儿依然下落不明。为了避免她出家为尼,永乐皇帝还下令加强对京师和山东境内的尼姑和女道士的审查,甚至逮捕了一万多名女性进行审问,但唐赛儿依然神秘消失,杳无音信。
唐赛儿的起义不仅严重打击了明王朝的统治,还震撼了明朝本身的统治基础。为了安抚百姓,减少民众的反感,明朝做出了一些让步。史料记载,1421年,成祖下令“赈青、莱饥”,并免除了徭役及灾田粮赋,这些措施显然与唐赛儿的抗争有着直接关系。
唐赛儿的故事在山东滨州、青州一带成为了口耳相传的传奇,成为了人们日常谈资的焦点。许多人声称,唐赛儿在监禁中手铐脚镣一抖就掉了,随后她便腾空而起,升天成仙;还有人说她逃到大草原,成为一个部落的首领。如今,唐赛儿曾起义的地方——卸石棚寨,被称作“唐三寨”,寨顶的清同治二年(1863年)石碑上刻有“唐三寨由来久矣,自大明永乐十八年,蒲台民林三之妻唐赛儿者创修此寨,而山因以名焉”的铭文,表明她的历史印记仍未被遗忘。直到今天,卸石棚寨的遗迹仍然保存有寨墙、舂米石臼等物件,见证着这一历史的痕迹。
关于唐赛儿的下落,历史上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她在兵败后被官军搜捕,但始终未能找到她的踪迹,怀疑她隐藏在尼姑或女道士中。为此,朝廷曾逮捕了大量尼姑和女道士,送往京城审问,却依然没有抓到唐赛儿。而另一种说法则称,唐赛儿在被捕后被裸身押至刑场,面临凌迟处决,但她毫无惧色,刀刃竟无法伤及她的皮肤。最终,唐赛儿被再次关押,身上戴着铁钩,然而,她三次轻松解开束缚,最终消失在了茫茫人海之中,至今无人知晓她的真正下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