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项羽,很多人常常认为他是个只会用蛮力的粗人,认为他智慧平平、心胸狭窄,然而,现实远比标签复杂得多。项羽不仅仅是一个力量的象征,他在许多决策中展现出了不为人知的深思熟虑和善于倾听他人意见的一面。
《史记·项羽本纪》中记载了一个典型的例子。在项羽攻打外黄时,最初未能攻下这座城池。然而几天后,外黄的百姓选择了投降,这让项羽愤怒不已,他决定屠城,准备将所有15岁以上的男子处死。就在此时,外黄县令门客的儿子年仅13岁,听说了项羽的计划后,亲自去劝说项羽。他对项羽说:“彭越逼迫外黄百姓投降,他们心中恐惧,因此才选择暂时归降,等待大王的到来。如果大王到了,再屠杀这些百姓,难道他们会真正归心于大王吗?从此往东,梁地十几个城邑都因害怕而不敢投降。”项羽听后深感其理,决定停止屠杀那些原本该死的百姓。这一决策迅速改变了局势,消息传开后,从外黄到睢阳,百姓纷纷前来归顺项羽。
项羽虽然偶尔表现出屠城的残忍,但他并非一味固执,在面对他人明智的建议时,仍能作出及时的调整。这表明,项羽并非全然不知变通,也并非完全没有远见。
《史记·项羽本纪》另一段记载了章邯与项羽之间的互动。章邯派人去见项羽,意图与项羽达成和约。由于项羽军中的粮草紧张,他答应与章邯缔结和约,双方在洹水南岸的殷墟上见面,成功结盟。章邯随后哭诉赵高的恶行,项羽为了表示信任,将章邯封为雍王,并将他安置在楚军营中。项羽还任命长史司马欣为上将军,指挥秦军的前行。然而,在日后,项羽却下令在新安坑杀了20万投降的秦军士兵。
项羽与章邯的盟约不同于其他普通的协议。章邯投降后,项羽与他之间的盟约内容尚不可知,但很明显,这个盟约是为了保证章邯的生命安全而签订的。如果章邯的性命得不到保障,他自然不会选择投降。而且,项羽虽然与章邯有过仇恨,但出于约定和章邯的利用价值,他不便轻易违约。在这个背景下,项羽采取了更加现实的态度,尽管他并不缺乏杀敌的手段,却知晓时机与策略的权衡。
与此同时,项羽对章邯的封号也很有意味。他将章邯封为雍王,封号是指在关中一带,这一举动表明项羽正在筹划对秦朝灭亡后的分封局势。在当时,项羽不仅在军事上要消灭秦朝,还在战略上布局后期的权力结构。通过章邯,他试图强化自己在关中的控制,甚至试图借章邯的影响力压制刘邦,这显示出项羽在处理敌人时不仅仅依靠蛮力,还在政治谋略上展现了超常的智慧。
至于项羽与项梁的战斗,尽管项梁死于定陶的战场,史书中并未明确说是谁杀了他,甚至没人知道是哪个将领的箭矢最终带走了项梁的性命。但可以明确的是,项梁在战斗中阵亡,而非被某个将领的阴谋所害。古代战场上的战死,往往并不会引发私人复仇,而是被视作英雄末路,项羽作为贵族出身,自然也能理解这一点。他不可能因为项梁的死,去找章邯复仇,这不仅违背了战争的本意,也没有必要去追溯那些在战争中的因果。
总体来看,项羽不仅仅是一个猛将,他的性格中有着复杂的一面。在作战时,他的决策和行动常常显示出他超出外界想象的智慧与审时度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