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可笑的政变:他伪造圣旨杀光上司,成功当上元帅,朝廷竟然浑然不知!这个牛人究竟是谁?真的是如此牛逼吗?
01. 吏员到底是什么官职?
在元朝的官僚体系中,基层吏员虽然与政务的实施密切相关,但他们在整个体制中的地位却显得极为边缘。吏员通常负责处理政务中的琐碎事务,比如文书工作、账目管理、刑名事务和钱粮的处理等,虽然这些工作至关重要,但却被视为简单的执行者,而非决策者。
到了明代,吏员被称为“外郎”,是县衙中负责文书处理和案件管理的关键人物。虽然这个职务官阶不高,但对县衙的正常运作至关重要。尽管如此,吏员没有明确的品级,也缺乏晋升的途径。许多汉人出身的吏员,比如范孟端,往往无法通过传统的科举制度或其他途径晋升到更高的职位,因此他们常常在职业发展上感到困境重重。
特别是在元朝时期,汉人往往无法获得特殊的族群待遇,这使得他们的晋升之路充满了艰难险阻。元朝虽然尝试通过宽松的政策来调整这一现象,但这些政策的效果远未如预期那样明显,反而更显制度的缺陷。范孟端的经历便是这一困境的典型体现,作为一个汉人吏员,他始终未能突破体制的藩篱,经济困境更是让他无法通过金钱或关系打通仕途的关卡。长时间的职业停滞,使得他在同僚中被戏称为“无所作为”,这种标签不仅揭示了他个人的困境,也反映了基层吏员普遍面临的困境。
范孟端在这一困境中深感愤懑,但由于缺乏足够的制度性保障,他无法改变现状。这种无奈情绪在他的一些诗句中得以体现,尤其是他在墙上写下的“人皆为我不办事,天下办事有几人?袖里屠龙斩蛟手,埋没清风二十春”便是他内心苦闷的真实写照。这些诗句不仅流露出范孟端的不满,也反映了他对当时体制的批判,隐藏着他对官僚体系的深深失望。这种情感并非个别现象,实际上,很多像他一样处于困境中的基层吏员都有着相似的心态。
元朝时期,文化政策相对宽松,这种自由度使得像范孟端这样的吏员能够在公开场合表达对困境的愤慨与不满。而这种情况在宋代则显得异常罕见,宋代因诗文获罪的“乌台诗案”便展示了当时对文化言论的严格管控。苏轼因诗文反映政治现状险些遭遇致命打击,而元朝却对类似行为采取了宽容态度,这一差异表明了不同朝代在文化管理上的显著不同。元朝的宽松政策给了基层吏员一定的表达空间,但也暴露了体制在面对不满时的无力与漠视。
02. 体制矛盾的暴露与范孟端的反应
范孟端的困境不仅是个人悲剧,更揭示了元朝体制内部的深层矛盾。尽管官方视角下,基层吏员的工作重要性不可忽视,但从实际操作来看,他们常常缺乏足够的支持和保障。范孟端通过诗句反映了自己对这种现状的深刻不满,他通过诗文表达内心的愤懑,实际上是在向社会传递对元朝官僚体系的抗议。
这些诗句并未引起官方的关注,范孟端的批评并未遭到政府的追责,这一现象与宋代严格的文化管控形成鲜明对比。在当时,范孟端的这种批判性言论未受到压制,反映了元朝对文化言论的宽容态度。然而,这种宽容并未意味着政府能够有效应对体制中的矛盾。尽管有一些蒙古官员对范孟端的行为有所怀疑,但整体上,元朝的官僚体系对这种不满表现出一种麻痹的态度,未能及时发现和应对这一问题。
在这样的体制环境下,许多基层吏员面临类似困境,长期无法得到晋升与保障,这种失望情绪甚至可能导致一些人采取极端手段来突破困境。范孟端的反应,实际上是对体制深刻失望后的激烈反应。
03. 假传圣旨,杀光上司
范孟端深知元朝官僚体系的漏洞,尤其是信息传递的滞后,正是这一点给了他制造惊天动地行动的机会。与同伙们精心策划的“假传圣旨”行动,巧妙地利用了元朝信息流通的延迟以及地方官员对朝廷命令的疏远。在当时,地方官员通常会对朝廷钦差的到来进行恭敬的跪拜,而范孟端就巧妙地伪装成朝廷钦差,以此为契机,迅速发动了突袭。
他们突袭了河南省的核心官员,并使用铁锤等工具将其打死,尸体被抛入花园中,整个行政管理迅速陷入瘫痪。这一举动不仅在地方上掀起了巨大风波,且迅速在政治层面形成了极大的冲击。
然而,范孟端的计划并未止步于此。他通过伪造圣旨,宣布自己为河南都元帅,并成功控制了当地的军队与衙门。他还封锁了黄河交通,确保了地方的牢牢控制。行动成功后,范孟端甚至公开返回家乡祁县祭祖,行程长达五天,却未曾遭遇任何阻碍。这一切,凸显了他对元朝官僚体系漏洞的深刻理解以及他如何巧妙地利用这一点达成自己的目的。
04. 不可控局势的失控与揭露
范孟端的阴谋最终因为一次宴请中的失言而败露。在酒后,他向冯二社透露了自己计划的真相,这一失言导致了阴谋的曝光。即便阴谋暴露后,仍有一些蒙古官员持怀疑态度,反映出元朝官僚体系中长期存在的麻痹心态。
这种麻痹不仅局限于个别官员的行为,更暴露了整个体制的缺陷。范孟端能够在地方肆意控制一切,却未被中央政府及时发现,这反映出元朝在地方治理上的严重失职。信息传递的滞后,使得中央无法迅速掌握地方的真实情况,而地方官员对中央命令的执行缺乏足够的忠诚,这种种问题共同揭示了元朝治理体系的根本弊端。
总结来看,范孟端的政变不仅是对元朝体制的深刻讽刺,且其成功发动政变的事实本身就足以让人感到不可思议。最终,尽管范孟端的行径没有逃脱惩罚,但这一事件的发生却深刻揭示了元朝体制的漏洞和执行层面的松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