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刘备别无选择,刘封是养子,显然不可能被立为太子。而刘备的其他三个亲生儿子都是庶出,且其中刘禅年纪最大,不传给他,那还应该传给谁呢?
刘备的四个儿子中,长子刘封并非亲生,而是他收养的孩子。刘备进驻西川后,刘封被指派与孟达一起负责镇守上庸三郡。关羽在荆州北伐时命令刘封出兵支援,但刘封却拒绝,最终导致关羽的失败,遭遇败走麦城,父子俩都在此过程中丧命。刘封最后被刘备赐死,彻底失去了继位的可能。
刘备的第三子刘永和第四子刘理的母亲身份不明,这两位儿子在蜀汉时期几乎没有什么显著的历史影响力。可能由于他们是庶出且名次较后,他们并没有继承皇位的机会。而刘备的长子刘禅则是由甘夫人所生。兴平元年(194年),刘备被任命为豫州牧,并在小沛时迎娶甘夫人为妾。由于刘备多次丧妻,正室位置长期空缺,甘夫人也便在家中事务中担任重要角色。建安十二年(207年),甘夫人随刘备赴荆州,并在当年生下了刘禅。
当刘备登基称帝后,刘禅被立为太子,最终在刘备于章武三年(223年)于白帝城去世后继位。那么,为什么在刘备的四个儿子中,他会选择了资质平平的刘禅来继承大位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 “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继位观念
“有嫡立嫡,无嫡立长”是封建社会普遍认同的皇位继承规则,按照这一观念,若有嫡长子或嫡子,则继承权归于他,庶子则无继位之权。但刘备的情况十分特殊。尽管他曾有吴夫人作为皇后,但吴夫人无子,而刘备的长子刘封仅是养子,自然无法继承王位。既然刘备没有嫡子,那么他只能从三个庶子中挑选继承人。而刘禅是其中年纪最大的一位,按照传统继承制度,刘备最终选择了庶长子刘禅。此外,东汉末期少年皇帝层出不穷,连襁褓中的婴儿都曾被立为皇帝,这种现象加剧了东汉的灭亡。因此,刘备从前朝的教训中吸取经验,也不会选择比刘禅年纪小得多的刘永或刘理。
2. 刘禅屡次死里逃生,刘备认为他有天命之福
刘禅出生在建安十二年(207年),当时刘备正面临曹操的不断追击,形势非常严峻。建安十三年(209年),刘备在当阳长坂坡被曹操的大军击败,甘夫人抱着刘禅与刘备失散。在千钧一发之际,赵云英勇救回了刘禅。再到建安十七年(212年),当孙夫人带刘禅准备返回东吴时,赵云和张飞及时阻拦,成功将刘禅带回。这两次生死关头的经历,让刘备深信刘禅命运不凡,认为“死里逃生必有后福”,也许刘禅天生注定将有天子之运。
3. 少年刘禅其实十分乖巧
虽然刘禅在后来的执政中确实表现不佳,尤其是他宠信宦官黄皓,造成了自己的昏庸形象,但其实年轻时的刘禅并不缺乏才智。陈寿在《三国志》中提到:“后任贤相则为循理之君,惑阉竖则为昏暗之君。”这表明,如果刘禅能够继续得到如诸葛亮般贤能的辅佐,他是有可能成为一位稳重的君主的。刘备对刘禅的培养也非常重视,早年就请名士伊籍为刘禅讲授治国理政,并且教他骑射等技能。小时候的刘禅聪明且乖巧,认真学习,按照刘备的期望,刘禅应该是一个合格的继承人。然而,刘禅登基后,由于诸葛亮忙于政务,对刘禅缺乏有效的约束,他才逐渐失去了自制,最终陷入宠信宦官的恶性循环。
4. 诸葛亮及其他蜀汉重臣的支持
刘禅在刘备最困难的时期便一直与父亲同行,饱尝艰难困苦,身边始终有张飞、关羽、赵云和诸葛亮等助力蜀汉事业的亲信大臣们。这些人都极力支持刘禅继位。而且刘禅年轻时,也确实展现出了较高的天资。诸葛亮曾评价刘禅:“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这样的评价充分体现了刘禅青年时期的潜力。即使少数人如孟达反对立刘禅为太子,但以诸葛亮为代表的大部分蜀汉大臣仍对刘禅寄予厚望,支持他成为接班人。
从这些因素来看,刘备选择刘禅为继承人其实并非无理可循。刘禅不仅有名次上的优势,还有蜀汉大臣的广泛支持。值得注意的是,刘禅的名字“禅”在古代本身就有“继位”之意,和养子刘封的名字“封”一同构成了“封禅”,意味着祭天祭地的权力象征,暗示刘禅是天命所归的继承人。因此,刘备早已内定刘禅为继位的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