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的阿拉伯世界,分裂局面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为严重。从穆罕默德带领阿拉伯人走出沙漠开始,阿拉伯世界的统一一直是主旋律。尽管历经数百年的内斗,阿拉伯帝国一度达到巅峰时期,足以与唐帝国一较高下。然而,自从蒙古帝国摧毁了阿拉伯帝国后,阿拉伯世界再也没有重新统一。随着土耳其人和西方殖民者的分割统治,阿拉伯民族的分裂也愈加深刻,最终形成了如今的22个独立国家。
这22个阿拉伯国家分布在西亚和北非,数量庞大,若用一张地图呈现,可以清晰看到伊朗和土耳其并不属于阿拉伯国家。伊朗的主要民族为波斯人,土耳其则是土耳其人主导。虽然两国都有相当数量的阿拉伯人,但阿拉伯人在其中并非主导力量。另一个特殊的例子是索马里,尽管这个国家的主流宗教是伊斯兰教,主要民族却是阿拉伯人和当地黑人后裔的混血后代,算是血统不完全的阿拉伯人。
在这22个阿拉伯国家中,埃及曾长期扮演阿拉伯世界的领导角色。历史上,巴格达曾是阿拉伯帝国的心脏和文化中心。然而,1258年旭烈兀的攻陷摧毁了巴格达,导致阿拉伯帝国的统治中心转移至开罗。埃及的马穆鲁克王朝建立后,实际上依托于埃及的力量继续存在,因此埃及成为阿拉伯世界的领袖,具有传统的权威。
二战期间,纳粹德国曾试图争取阿拉伯人民的支持,推动民族解放运动,给英法两国带来了麻烦。当时,埃及是英国的“委任统治”下的傀儡国,而埃及的法鲁克王朝相对亲英。随着阿拉伯民族解放的浪潮,英国意识到其阿拉伯殖民体系面临崩溃,因此开始支持亲英的埃及法鲁克王朝主导建立阿拉伯国家联盟,希望继续维持在阿拉伯世界的影响力。虽然埃及作为阿拉伯世界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国家,在阿盟内拥有一定话语权,但阿盟内部一直充满矛盾,第一次中东战争便显现了这一点。埃及和约旦都希望吞并巴勒斯坦,互相对抗,最终以色列反败为胜。
经过这些波动,二战后,埃及成为了阿拉伯世界的领导者。但英国未曾预料到的是,长期被压迫的阿拉伯民族主义情绪逐渐高涨,埃及作为这一运动的先锋,逐步走向独立。在纳赛尔时期,埃及的民族主义和其他海湾国家的保守主义之间产生了深刻的分歧,最终,海湾国家未能支持埃及与以色列的斗争。直到萨达特掌权后,埃及才得到了以沙特为首的海湾国家的支持,最终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纳赛尔上台后的埃及,已经丧失了“阿拉伯领头羊”的地位。萨达特与以色列达成和解后,埃及不仅被逐出阿盟,甚至被排斥出阿拉伯世界的核心地位。随着埃及的退出,一些新兴国家开始崭露头角。
第四次中东战争和随之而来的石油危机,彻底改变了全球格局。在这一过程中,沙特作为欧佩克的领导者,成了最大的受益者。虽然沙特并非阿拉伯世界的传统领导者,但在石油危机的背景下,沙特凭借其巨大的石油资源和经济实力,逐渐成为阿拉伯世界的经济引擎。沙特通过带领欧佩克减产,成功遏制了欧洲经济的复苏,为海湾国家带来了巨额财富。例如,在石油危机之后,沙特通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成功帮助韩国突破了经济瓶颈,推动了“汉江奇迹”的诞生。
然而,沙特虽然掌握着强大的经济资源,但在阿拉伯世界的领导地位并不牢固。与沙特竞争的,除了传统的阿拉伯大国外,还有伊朗和卡塔尔。伊朗通过其“什叶派之弧”战略,逐步扩大在阿拉伯世界的影响力,成为了阿拉伯世界领导者的重要竞争者。伊朗的这一战略不仅在叙利亚、黎巴嫩和也门取得了重要成果,甚至在伊拉克和巴勒斯坦地区也积累了不少支持者,逐渐形成了与沙特主导的逊尼派世界对抗的局面。
另一方面,尽管卡塔尔国土面积狭小,但凭借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稳定的政局和影响力巨大的半岛电视台,卡塔尔成为了阿拉伯世界新兴的领头羊之一。通过其强大的“宣传力”和金融支持,卡塔尔在多个阿拉伯国家,尤其是突尼斯、埃及和巴勒斯坦等地,提供了大量的援助,迅速积累了影响力。卡塔尔通过其迅捷的政策改革和高效的执行力,逐渐在阿拉伯世界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与此相对,伊朗和土耳其也在中东地区逐渐发挥重要作用。土耳其试图联合全球突厥民族,同时积极介入中东事务,其在叙利亚内战中的深度参与以及在近期巴以冲突中的立场,使其成为阿拉伯世界领导地位的潜在挑战者。
如今,阿拉伯世界的领导者之争变得更加复杂,除了沙特、埃及、伊朗和卡塔尔,土耳其也有意在这一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随着多方势力的博弈,阿拉伯世界的未来更加难以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