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随着辽沈战役的结束,东北野战军的12个纵队接连进入关内展开激烈战斗。其中,担任第8纵队司令员的段苏权在指挥部队抵达长城时,被上级紧急叫停,命令他返回东北军区担任作战处处长。在这12个纵队司令员中,他的经历彰显出一种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与辽沈战役的具体经过或许关联紧密。
辽沈战役的第一阶段主要集中于攻打锦州、围困长春、阻止廖耀湘兵团的增援,以及阻挡敌军从塔山方向的支援。在这12个纵队以及12个独立师中,各自分配了不同的任务。其中第2、第3、第7、第8、第9纵队特别负责对锦州的攻坚战。段苏权在指挥第8纵队攻占锦州的过程中,部队却发生了一些不应有的失误,他作为纵队司令也显得相对缺乏警觉和敏锐性。虽然在随后进行的辽西会战中表现尚可,但仍然无法掩盖之前的不足之处。
在东北战斗期间,一个显著特点是每次战斗后都要召开总结大会,对表现突出的给予表扬,对表现不佳的进行严厉批评。在这次总结会上,参谋长刘亚楼对第8纵队在战斗开始时的表现表示强烈不满,特别点名批评段苏权在组织观念上的不足,认为他未能有效调动指挥团队的积极性。
战役结束后,原本应该负责带领部队入关的段苏权,却在接近长城时被调回沈阳,担任东北军区作战处处长。这样的角色转变显然意味着他被限制在后方,而失去了在战斗中立下赫赫战功的机会。他为何会被调回,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呢?其实,段苏权的调任与前任指挥官黄永胜的调动有紧密联系。黄永胜调往第6纵队任司令,而原第6纵队的指挥官洪学智被抽调到上干队任大队长,原本交代的几个月轮训计划因辽沈战役的爆发未能照常进行。
在战役结束之后,洪学智将如何安排,成为上级的一大考量。或许因为上级认为段苏权在指挥野战纵队方面的经验尚浅,特别是战役未开始时,罗荣桓曾亲临该纵队为其他干部进行指导,指出段苏权作为政工干部,缺乏大规模作战的实际经验,建议加强其军事指挥能力,以便更好发挥纵队的集体作用。因此,可以理解的是,上级选择将他调离战场,原因在于对作战指挥的考量。
随着部队入关,面临的作战任务依然严峻,而洪学智在军事指挥上的丰富经验和长期在战斗部队的历练无疑让他成为首选。正如总部关于军事干部调动所遵循的原则:“谁能打就让谁上”。以往的案例也时常显示这一原则,充分说明了调动的合理性。
从之前的战斗表现来看,段苏权无疑也须承担一定的领导责任。几个月后,他被调任为军区作战处处长,虽然未能恢复至纵队司令或军长的职务,却在东北军区担任副参谋长,重新获得了应有的职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