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浪潮中
南都从未缺席
“南都在场”
带你走进南都人的新闻世界
↓↓↓
围挡近20年,东华里在等待什么?记者半年蹲守、多方求证,揭开这条被遗忘老街的隐秘故事——
近日,一篇关于“的新闻报道引发广泛关注,全网流量近百万,登上本地热搜,网友纷纷留言:“没想到佛山还有这样的宝藏”“希望能早日开放参观”……相关部门也作出回应,当前工作重点转向文物活化路径的探索。
小众话题意外收获关注。记者是如何发现“18年未走出深闺”的东华里古建筑群的呢?
唤醒被围蔽的“城市孤岛”
故事源于记者在跟进网友爆料“快子路修缮进度缓慢”报道延伸出来的话题,当在工作周会上听到当地同事介绍东华里古建筑群的情况时,“我才猛然发现,在佛山工作生活两年多了,喜欢文化的我竟不知道还有这么个宝藏地方,当时有点‘心痛’”。
记者走访拍摄东华里围蔽区的现状
“东华里”三个字深深地印在记者脑海里。查阅资料后,东华里古建筑群的历史价值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眼前:东华里是广东省保存最完整的清代古街道,是研究佛山地方史、建筑史以及居住习俗等问题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记者遗憾地发现,东华里因长期被围蔽,逐渐沦为“城市孤岛”,周围的居民商户都不知晓其存在,连许多当地人都已淡忘东华里的存在。
“它跟佛山祖庙一样,都有无可替代的文物价值,但如今世人大多只知岭南天地,不再提起东华里。很有必要重新去叩问,不能让它在记忆里‘死去’。”
数月走访、交叉印证
记者开始了长达数月的调研走访:查阅资料、走访居民、访谈文俗专家……每次路过东华里的时候,他都会像探望“老朋友”一样,透过围挡的缝隙向内张望,期待着它的每一点变化。
记者透过缝隙拍摄的东华里
虽然报道文章并未涉及文物保护专业知识,但仍有众多的时间节点需要梳理、一一确认,记者在查阅大量文件资料的基础上,同时采访了周彝馨等专家学者和多位工作室主理人等进行交叉印证。在报道刊发之后,也得到梁国澄等本地有声望的民俗专家的认可:“文章中肯,论据充分”。
记者回忆起一次偶然的“评论区相遇”,成了报道的点睛之笔。“在同事的另外一篇报道的评论区发现了周教授的社交账号”,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记者通过私信联系了周教授。周教授爽快地接受了采访,还给记者提供了许多背景知识。
从小众话题到全网百万阅读量
文章成稿之后,记者也在思考发布时间节点。在调研过程中,受访者对于某些话题选择了避而不谈,有的在交流中也流露出“不抱希望”“改变不了”的情绪。但记者始终相信,作为媒体人,一定要跳出视角局限,担当起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站在更高的角度上“相信自己的判断”。同时,在经历五一文旅热之后,老街上“繁华与封闭”的两番景象更加坚定了“让更多人知晓东华里古建筑群”的心。
“假期文旅热潮逐渐散去时,恰是反思城市文化保护的好时机。”
而最终的结果印证了记者的职业“直觉”。报道发布后,东华里意外成为了公众讨论的焦点,配发的短视频在社交平台广泛传播,全网阅读量迅速突破百万。网友纷纷留言:“原来佛山还有这样的地方?”“希望能早日开放!”
“有很多市民共鸣,也得到专家肯定。这更加鼓励我们,作为深耕本地的驻站记者,应该留心也要勇于主动揭开这座城市的‘B面’,用新闻报道之手推动城市弥补缺陷,向美好而生。”记者非常高兴,通过这次报道,东华里古建筑群重新回到了公众视野,有关主管部门也非常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