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秦基伟将军被调到湖南省汉寿县的一个军垦农场,从昆明军区司令员的高位,降至一名普通的老兵。那个时候,他不仅肩负着艰苦的农场劳动,还要面对周围陌生的环境和氛围。
秦基伟所在的小组由八个战士组成,他们住在一座简陋的土坯房中,周围的篱笆围墙显得破旧不堪。房子的地基本来就位于湖底,地面凹凸不平,走上去时,脚底下时常能冒出水来,湿滑且泥泞。曾经身披荣耀,在上甘岭战场上击败范弗利特的传奇将领,如今却住在这样一个简陋的地方。虽然房屋的条件和环境艰苦,秦基伟对劳动并没有太多抱怨,他毕竟是老兵,经过许多风雨,早已习惯困难,但他不能接受的,却是自己那顶“帽子”被扣上不明不白的标签。
尽管如此,秦基伟心里明白,和其他人比起来,他的待遇已经算是不错了。所以,即便是在繁重的劳动中,他仍然力求表现出色,力争在每一项工作中做到最好。
年过五十的秦基伟,年纪比大多数战士都要大,可他的犁田技术轻巧熟练,令许多年轻人都感到惊讶。有时候,战士们好奇地问:“老秦,你以前到底是多大的官?”秦基伟只是微笑着回答:“你猜呢?”这时,一个战士脱口而出:“我敢肯定,老秦至少也得是团长!”秦基伟也笑了,反问道:“为什么?”那个战士认真地说:“你的肚皮可没我们团长那么大!”秦基伟无奈地笑了笑,回应道:“你猜对了,我曾经是师里农场的场长,和你们副团长差不多。”战士们恍然大悟:“怪不得你犁田那么好!”
然而,在那个特殊时期,秦基伟的身份依然敏感,他曾是被打倒的“干将”,为了保护自己,保持低调成了最明智的选择。虽然大家并不清楚他曾经的光辉身份,但这并不妨碍他在农业工作上展现出色的成绩。虽然没有正式文件撤销他昆明军区司令员的身份,秦基伟仍以司令员的标准要求自己,不允许自己做出任何低于这个身份的事情。
在那片农场上,种冬瓜成了他想要“出类拔萃”的一个机会。冬瓜是普通且常见的农作物,要想在这方面出奇制胜,就必须从精细入手,而非追求数量的增加。秦基伟深知,作为“司令员”,他种的瓜一定要与众不同,绝不能像普通战士那样草草了事。
他并没有按照常规的方法种植,而是特别地进行了培养。首先,他挖了一个又大又深的坑,投入了足够的农家肥,再将土覆盖在上面,让它进行发酵,等肥料充分熟化之后,再将冬瓜苗植入其中。普通战士种瓜时,通常是随便浇水,但秦基伟有着自己的方法,他会在最佳的时机精准控制水量,既不多也不少。随着冬瓜苗一天天长大,藤蔓开始逐步攀上架子,而秦基伟的关注点则是如何培养出一颗最大、最优质的冬瓜。
他挑选出了最大的一朵花蕾,小心地修剪掉周围多余的枝条,让这朵花蕾能够独享所有的养分,力争把它培养成最完美的冬瓜。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小冬瓜渐渐成熟,已经显露出比其他瓜要大的迹象。这让秦基伟欣喜不已。等到冬瓜逐渐长大,甚至开始压弯了架子,他便赶紧加固支架,还特意做了一个网兜,将冬瓜托住,确保它能够继续长大,而不至于因支架坍塌而毁掉。
随着瓜的日渐成熟,越来越多的人来到农场,看到这个庞大的冬瓜,都会发出惊叹:“我的天,这么大的冬瓜!”终于到了瓜熟的时刻,战士们纷纷前来围观,甚至称重时,冬瓜的体重达到了37斤!班长高兴得将这颗冬瓜扛在肩膀上照了张照片。最后,这颗巨大的冬瓜被送往了广州军区参观。
不过,很多人可能会问,秦基伟是否因此获得表彰?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在那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下,秦基伟作为“犯人”,根本不可能获得任何表彰,那个冬瓜的解说词与他无关,甚至连一丝他曾是军区司令员的影子也没有。按照当时的逻辑,他不可能种出如此优秀的冬瓜,最终的结果被归功于那些年轻的“小将”,他们的努力促进了生产。尽管没有得到正式的表彰,但秦基伟心里却非常满足,因为无论如何,那颗大冬瓜就是他亲手种出来的。
从昆明军区司令员到一个农场的普通战士,这样的角色转变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巨大的挑战。而农场的工作异常辛苦,秦基伟每天都要挑32挑粪,农忙时还得双抢作业,不仅割稻子,还要插秧。每天他都要在手电筒的照射下早起上工,晚上又在同样的灯光下收工。若说这不累,那肯定是假的,但秦基伟坚持了下来,坦然接受了将军变为普通劳动者的现实,并且感到非常充实。
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他战士逐渐发现秦基伟的与众不同。他不仅在劳动时从不偷懒,晚上还会帮大家洗衣服、缝衣服,战士们都对他充满了敬意,并且深信老秦曾经一定是个大官。尽管他并不在意自己所做的劳动,但对待遇的不公平,他心里始终感到无奈。秦基伟想要了解外面的世界,但与外界的联系几乎被切断了,唯一能够接触外面信息的途径就是报纸,可这一扇门对他来说始终是关闭的。为了获取信息,他争取到了收发信件的权利,然而,大多数信件在送到他手中时,已经被涂改得面目全非,几乎无法阅读。
1970年,农场组织了一次干部学习大会,学习刚刚颁布的法律。那天,全营的战士们都去参加了学习,而秦基伟并没有收到通知。虽然心中有些失望,但他仍然渴望了解大会的内容,于是悄悄跟着班里的战士去了。他一路低着头,生怕被人认出来。途中,班长碰到了两个人,似乎有些私下的讨论,秦基伟心里立刻明白,自己恐怕被注意到了。果不其然,不久后班长走到他面前说:“老秦,你不用去了,回去看家吧。”秦基伟无奈,只能悻悻地返回。
1972年3月,随着形势的变化,秦基伟终于被允许去长沙治疗肩周炎。那天,他乘吉普车出发,中午在路边的小餐馆吃饭。这顿饭,他创下了一个“纪录”——一口气吃下了40个饺子。对于经历了两年艰苦劳动的秦基伟来说,身体急需补充脂肪和蛋白质,他的食量之大,连餐馆老板都目瞪口呆。没人知道,这位在餐馆狼吞虎咽的顾客,曾是上甘岭战役的胜利者,也是昆明军区的司令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