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时期,左宗棠,作为“四大名臣”之一,被誉为“民族英雄”,他因带领军队收复新疆、挺身而出在国家危机时刻的表现,深深扎根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清朝末年,潘祖荫曾深刻评价他,称:“国家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宗棠。”而梁启超更是推崇他为“五百年以来的第一伟人”。但左宗棠如何从一名普通人逐渐走上伟人的高峰,他的成就和思想的核心,或许可以从他流传下来的八句名言中窥见一二。
第一句: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
这句话简洁直接,表面意思便是“我没有田地,也没有财富,但我心里始终挂念的是国家与人民的命运。”左宗棠通过读书来实现自己与古代圣贤的精神沟通,这不仅仅是对知识的追求,更是一种自我修养的体现。他虽贫困,但他的思想始终在为国家民族谋划,正如他所说,心有忧国忧民之情,便能在物质匮乏时依旧做出精神上的贡献。深层次看,这种“忧心”的付出,正是他改变命运的关键所在。而“读破万卷”则是他从小耕读之家所形成的深厚文化底蕴,正是这种不懈的学习和思考,塑造了他不断超越自己的能力。
第二句:好便宜者,不可与之交财;多狐疑者,不可与之谋事。
这句话给出的忠告是:与人交往,要懂得识人。喜欢占便宜的人,最好避免与其金钱上往来,因为这样的人的眼里只有利益,缺乏真正的信任和忠诚。而那些多疑的人,则不能与之共事,因为他们的多虑和不信任将使合作变得充满风险。此言表面看似简单,但实际上,它是在深刻揭示人性。只有洞察人性,才知道如何选择适合的人做事,如何在职场和生活中建立起良好的关系网。懂得这一点,便能运用人性,识人用人,最终让身边的人成为你前行的资源。
第三句:自奉宁过于俭,待人宁过于厚。一切均从简省,断不可浪用。此惜福之道,保家之道也。
这句话意在告诫人们,在个人生活上,要尽量节俭,做到朴素不奢华;而待人接物时,要宽厚大度,心怀仁爱。在物质充裕的时代,节俭是一种美德,它能帮助个人养成谨慎的态度,也能为家庭积累财富。而对外则要宽容大度,尤其是对百姓,更要大方。他的一生,恰好践行了这句话的精神。即便当上了大官,左宗棠依旧自耕自种,保持朴素,而对待百姓,他则从不吝啬。曾多次为家乡的灾民捐赠财物,甚至在极度困难时,将妻子的首饰卖掉换成粮食救济百姓,彰显了他无私的胸怀。
第四句: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
这句话教我们在做人做事时要有智慧。看问题时,要站得高,看得远,这样视野开阔,问题也能迎刃而解;而在处世时,则应保持谦逊低调,凡事留有余地,不做极端。做人做事,越是追求广阔的视野和心胸,越能迎接未来的挑战。保持宽容和包容,他人的错误也能容忍,从而让自己走得更远,达到更高的境界。
第五句: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
这句话表达了一种人生的理想状态:要有远大的目标和愿望,但在实际生活中,却要知足常乐,保持平常心,过平凡的生活。这不仅是一种智慧的生活态度,也是一种人生哲理,提醒我们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要保持理性和谦虚,避免盲目自大。通过这种方式,我们既能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又能享受生活中的简单和满足。
第六句:与人共事,要学吃亏。俗云:终身让畔,不失一段。
左宗棠强调,做事时学会吃小亏,吃小亏是智慧。这里的“吃亏”,并非无原则的屈服,而是指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为了大局,做出适当的让步。俗话说,“终身让畔,不失一段”,即长久的妥协与包容,最终反而能赢得更多的尊重与信任。吃小亏能避免更大的灾难,这也正是古今智者共同的经验和教训。凡事“让一步”,有时反而能走得更远,避免因过于争强好胜而错失机会。
第七句:能受天磨真铁汉,不遭人嫉是庸才。
这句话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伟大的人物,往往承受了世间最多的磨难和嫉妒,而那些从未受到人嫉妒的人,或许只是因为他们过于平庸。左宗棠这一生经历了无数的弹劾与诽谤,尤其是在收复新疆后的岁月,他曾三次遭遇政治攻击。然而,他凭借顽强的毅力坚持了下来,正如他所言,只有经历过真正的磨难,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铁汉”,而这也证明了他在世人的眼中是何等卓越。
第八句:穷困潦倒之时,不被人欺;飞黄腾达之日,不被人嫉。
这句话看似与前一条相悖,实际上是对前者的补充和阐释。它告诉我们,在困境中,要坚守自己的尊严,不轻易屈服,而在顺境中,则应保持谦虚,避免因自高自大而激起他人的嫉妒。无论处于顺境或逆境,都要学会如何与人交往,如何保持内心的平静和自信,这样才能在生活的每个阶段都能顺利前行,避免因小节而破坏了大局。
这八句名言,深刻地反映了左宗棠的处世哲学和人生智慧。每一句话,都是他在风风雨雨中总结的经验教训,背后蕴含着深邃的人生哲理。在他的一生中,无论是艰难困苦,还是巅峰时刻,左宗棠都能够从容应对,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信念。这些经典的语录,不仅是对他个人经历的总结,也是对后世每一位立志于成就伟业的人们的启迪。
下一篇:抗大陈列馆面向社会征集文物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