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藏大臣的选任制度与一般八旗文官选任制度既有相似之处,也有独特的特点。它结合了“特简”和“开列”(即请旨缺)的选任方式,同时还包含了八旗武官选任中边区驻扎大臣的特殊做法。因此,驻藏大臣的选任体系可以看作是一种混合型制度,结合了八旗文武官员选任的特点,并且其官缺设置既有不固定的特简,也有固定的请旨缺和旗缺。
从“特简”来看,这一选任方式,即“特授”,指的是在官员出缺时,皇帝特意下旨选拔人才,不必依赖主选机构提供候补名单。这一过程完全由皇帝决定,其他部门无权干预。另一个选任方式是“开列”,即当官员出现空缺时,吏部(在初期)或军机处会整理并列出符合转任、补充或升迁资格的人员名单,再呈交给皇帝,由其最终决定人选。这种方式通过“请旨缺”的形式进行选拔,尤其适用于驻藏大臣的选任。驻藏大臣的更换通常是定期的,由军机处协助皇帝执行。
此外,驻藏大臣的选任还涉及到保举和题补两条途径。保举通常是由军机大臣如和珅为特定人选保举,例如和珅曾为普福提供过保举。题补则多由一些高级将领进行,福康安便是在驻藏期间通过奏折向皇帝请示补充驻藏大臣的人选。这一过程表明,驻藏大臣的选任不仅受到八旗文官制度的影响,还受到武官选任机制的制约,且每三年一次的更换由皇帝最后裁定。
军机处在选拔驻藏大臣方面起着核心作用,它负责开列名单并将其呈递皇帝,尽管吏部也会提供相应的候选人资料。军机处在一定程度上能影响选任过程,特别是在廓尔喀战争期间,军机大臣和福康安等高官也有保举和题补的权力。
清代的内阁原本是皇帝的辅佐机构,负责处理政务,尤其是票拟和题奏等事务。内阁大学士与其他大臣在议政权力上的作用逐渐被军机处取代,尤其是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后,内阁的实际权力逐渐弱化。大学士的职务变得越来越象征性,尤其是当阿桂和和珅等人同时担任军机大臣时,大学士的角色被进一步边缘化。
内阁的角色不仅限于协助皇帝处理政务,还是选任驻藏大臣等职位的重要环节。大学士们在选任驻藏大臣时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会根据情况向皇帝提供意见,并且有时还会直接影响选拔过程。例如,乾隆帝曾指示阿桂等人审核驻藏大臣保泰的奏折,并要求他们提出具体意见。这种参与表明,内阁在西藏事务中的作用并非仅限于对皇帝的执行命令,往往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选任做出建议。
在具体的选任过程中,军机大臣对西藏事务的处理起着主导作用,尤其是涉及战时的驻藏大臣。福康安在担任驻藏大臣期间,拥有一定的保举权,他不仅要协调西藏全局,还需要在军机处、内阁以及地方的督抚之间进行沟通。尤其是在乾隆帝命令下,军机大臣要处理具体的军事和行政事务,如对廓尔喀战争的指示及其他战时任务的分配。
因此,驻藏大臣的选任体系是一个复杂的制度,涉及到多个机构与权力的交织,不仅包括文官和武官的选任特点,还融入了皇帝的直接干预。军机处、内阁以及地方官员的互动,使得这一过程既具灵活性又具集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