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历史中有“四大贤相”之说,前者是房玄龄和杜如晦,后者是姚崇和宋璟。房杜二人以“贞观之治”的辉煌成就广受赞誉,而姚宋二人则引发了较多争议。姚崇被批评为狡诈多谋、排除异己,宋璟则因其性格刚烈、执着于自己的名声而遭遇批评。
一个盛世的建立通常需要十年以上,甚至一两代人的努力,而姚崇与宋璟的宰相生涯却仅仅加起来七年(姚崇三年,宋璟四年)。在如此短暂的时间里,他们却与房玄龄、杜如晦并列,实在是令人感到不可思议。
按理说,像这样的杰出人物,皇帝应该极力重用,并将其发挥到极致,就像房杜那样。然而,姚崇和宋璟却都在有生之年被罢黜,姚崇退休后还活了五年,而宋璟更是长寿,竟然活了十七年之久。
这让人不禁疑问,唐玄宗难道没有眼光识人吗?其实不然。当初唐玄宗为了请出姚崇和宋璟,他几乎低调到像一个求婚的小伙子一样,全盘接受了他们提出的条件,甚至不惜将自己心腹的旧臣几乎赶出了京城。可是,事情并没有像想象中的那样美好,最终两人分道扬镳的结果是早晚的事。
在被任命为宰相之前,姚崇曾两度拜相,也曾两度被罢免。第一次是在武则天时期,因反对张易之私建寺庙而遭陷害,被贬为灵州道行军大总管;第二次是在唐睿宗时期,因建议将太平公主贬到洛阳,最终遭到太平公主的报复,被贬为申州刺史。这两次的经历无疑展现了姚崇的坚毅与不屈。
然而,姚崇并非简单的硬汉。他在出镇灵州之前,暗中为自己铺路,推举张柬之为宰相,并参与了“神龙政变”。这时,姚崇采用了隐蔽的手段,通过相王府长史的身份,幕后操控,既保持了自己的安危,又为自己积累了更多的权谋经验。
姚崇的宰相生涯充满了阴谋与手段,他既有决断力,又深谙权谋。在治国理政的过程中,姚崇大胆改革,清除腐败,同时也通过手段排除政敌。唐玄宗依赖于他,但许多旧臣,特别是那些与姚崇有过旧怨的,纷纷被贬出京。比如刘幽求,唐玄宗本来深信他,但姚崇却认为他不适合担任重职,于是促使唐玄宗将其罢免,最终刘幽求死于流放途中。
同样被贬的还有钟绍京、麻嗣宗和王琚。王琚虽然年轻,但唐玄宗对他有很高的信任,甚至准备任命他为宰相。但姚崇通过暗中指控,成功将王琚排除出局,导致王琚在流放中度过了四十年之久。
姚崇的一个强敌是魏知古,魏是由于姚崇的提拔而上任宰相,但两人性格不合,逐渐矛盾加剧。为了除去魏知古的威胁,姚崇使出手段,将魏知古调任东都洛阳,让他远离权力核心。魏知古愤怒不已,但姚崇却通过巧妙的政治操作,将魏知古的反击一举化解,使自己在权力斗争中占尽上风。
如果说姚崇最精彩的计谋之一是与张说的斗争,确实毫不夸张。姚崇与张说历经多年对立,姚崇通过一场精妙的设计,成功将张说排除在权力中心,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政治目标。
当姚崇临终时,他又为自己留下了后手,准备应对张说可能的报复。他让儿子将自己珍藏的宝物展示给张说看,趁机使张说在碑文中夸赞自己,这一手让张说最终不得不接受姚崇的遗产与名声,无法再轻易动手报复。
姚崇的政治手段令人叹为观止,他的权谋让人不得不佩服。他总能在不经意间设下圈套,令人无法反抗。而唐玄宗虽然多次被他利用,但最终在发现姚崇包庇党羽之后,狠狠地惩罚了他。姚崇意识到自己不能再继续这样下去,于是毅然辞去宰相职务。
与姚崇不同,宋璟则以性格刚直而闻名。他说话直率,不懂变通,甚至有些固执己见,因而得罪了不少人。他对于朝廷上的腐败问题态度坚决,严格整治不正之风,虽然改革有效,但也因此树敌无数。
宋璟的原则性非常强,不容忍任何不正之风,即便是唐玄宗,他也敢于直接指责。因此,唐玄宗对宋璟的不满逐渐加深,最终在安史之乱爆发时,他以“卖直求名”的指责罢免了宋璟的宰相职务。此时宋璟正值黄金年龄,正应当有更大的作为,却在此时被唐玄宗一脚踢开。
唐玄宗在反思过去时,曾提到宋璟,认为他表面刚正,但实际上只是借着“卖直”来获得名声。虽然如此,宋璟一生坚持自己的原则,做事刚直不阿,似乎并非完全装出来的。因此,唐玄宗的评价未免有些过于苛刻。
宋璟虽然得罪了不少人,但他刚直的性格也让他赢得了一部分人的敬佩。而姚崇则以其权谋与诡计,稳步掌握了权力,最终却因过于贪图权力而遭到唐玄宗的打压。
从唐玄宗的几任宰相来看,可以看出他内心的纠结与变化。姚崇代表了权谋与智计,宋璟则象征着刚正与原则。而后来的李林甫和杨国忠,则更是以阿谀奉承、党同伐异为名。通过这种对比,我们不禁思考,姚崇的诡诈是否真的为他提供了一层坚固的保护屏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