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勒斯(希腊语:Θαλ??, Thalēs,英语:Thales,又译为泰利斯、他里斯,约公元前624年-公元前546年),被誉为古希腊七贤之首,他不仅是当时杰出的思想家、科学家和哲学家,也是西方思想史上第一个有记载并留下名字的哲学人物。作为古希腊最早的哲学学派——米利都学派(又称爱奥尼亚学派)的创始人,泰勒斯被尊称为“科学和哲学之祖”。
在查阅清代黄钟骏父子所著的《畴人传四编》“卷九”时,笔者找到了有关“泰勒斯(他里斯)”的记载,具体内容如下:
“他里斯,又名推立司,来自小亚细亚,是希腊七贤之一。生于周襄王十三年(公元前639年),精通天文和算法。于周匡王四年,他准确地预测了日蚀,并测定了其度候,成为天文格致创兴的先驱。”上述资料来源于传教士艾约瑟的《西学述略》和墨海书馆编辑王韬的《西学原始考》。
将《畴人传四编》的记载与现代西方历史关于泰勒斯的介绍进行对比,我们发现,泰勒斯的出生年份在两者之间有15年的差异。《畴人传四编》中的“他里斯”被描述为“小亚细亚人”,而现代历史中则描述他为希腊人。可以看出,历史记载存在某种程度的差异与解读的差距。
《西学略述》“卷五,理学分析,四十三”对“希腊七贤”的描述中提到:
“在中国周朝的匡定二王时期,希腊涌现出七位贤人,泰勒斯为其首。”
根据这一说法,希腊七贤的活动时间大致集中在公元前612年至公元前586年这36年之间。周匡王(公元前612年-公元前607年)在位期间,泰勒斯便已经开始了他的天文学成就,尤其是在公元前609年,年仅15岁的泰勒斯便能准确预测日蚀,并没有经过多年的天文观察。这一成就展现了他过人的智慧,俨然是一个天才少年。
值得一提的是,日食这一现象的最早记录实际上出自中国。中国自春秋时代起便持续记录了大量的日食现象,这些记录已经延续了4000多年,堪称全球最完整、最详尽的日食历史。关于日食的最早记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70年,至清朝末期,史书中一共记录了约1000次日食,显示出中国古人对这一天文现象的深刻观察。
日全食的发生和月球与太阳的相对位置有关。根据《春秋》编年史的记载,鲁宣公(公元前608年-公元前591年)之前曾有15次日食记录,而鲁成公(公元前590年-公元前573年)之后的22次日食,都被明确标注为发生在农历初一。然而,公元前609年周匡王四年,并没有任何关于日食的记载,这一点在刘恕撰写的《资治通鉴外纪》中得到了证实。实际情况是,日食发生在公元前612年,也即周匡王元年。
那么,如果公元前609年并没有发生日食,泰勒斯又是如何能够精确预测日食的呢?这一问题值得我们深思。是否在古希腊与中国之间,日食的观察有所不同?或许,这样的不同可以从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的差异中找到解释。
1886年,传教士艾约瑟在《西学略述》一书中提到:
“欧洲西班牙人在探索西印度群岛的过程中,误打误撞发现了南美洲。”
这个说法没有提到哥伦布的名字,颇为奇特。根据历史记载,哥伦布于1492年航行时原本是寻找西印度群岛,最终却发现了新大陆,但艾约瑟似乎完全忽视了哥伦布的贡献,这让人感到颇为诧异。
再看关于“电学”的记载,传教士艾约瑟在《西学略述》中提到:
“凡物质的本质,体内莫不含有电气,或隐或现,种类各异。”
他还提到,美国人富兰克林在乾隆年间(1736-1796年在位)创立了电学,尽管这个时间点显然和现代电学的实际发展存在时间上的错配。艾约瑟所用的“电气”一词,实际上是中国传统的“气”理论的延续,进一步证明了电磁学在中国的源头。
《西学略述》也提到了化学,特别是氢气和氧气的发现,艾约瑟提到“伯理斯理”(可能是指英国的普里斯特利)通过加热丹砂发现金属气体,发现了氧气。这一部分与现代的学术历史相对照,普里斯特利的氢气发现与拉瓦锡的研究有些许重叠,也让人对早期化学发现的不同记载产生疑问。
通过这些历史记载,我们不仅看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错,还揭示了许多可能被忽视或误解的科学进展。许多西方科学的成就,似乎都可以在中国古代的文献中找到踪迹,令人不禁深思其背后的历史发展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