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熟悉日本古代历史的人来说,“太政大臣”、“摄政关白”以及“征夷大将军”这些称谓应该都不会陌生。然而,尽管许多人对这些职位有所了解,仍然有一些人对它们之间的差异感到困惑,甚至会争论“关白与征夷大将军,哪个更大?”等问题。接下来,我将从个人角度分享一下我的看法。
大宝二年(公元702年),天智大王(后改称天皇)模仿唐朝的制度,正式确立了日本的律令制体系。在这一体系中,设置了许多官职,统称为“律令官”(也称为令制官或太政官)。这些官职共分为二十九个等级,而太政大臣则处于最顶端。所有律令官名义上都隶属于太政大臣,就像中国三公之首的地位一样。
然而,国家的治理结构并非一成不变。在律令官体系之外,日本朝廷还会设立一些临时性官职,这些官职被统称为“令外官”。由于律令官体系是在天皇实权最强的奈良时代建立的,太政大臣的权力也受限于天皇的统治。因此,尽管太政大臣在律令官中位居最高,依然无法与天皇的权力相提并论。随着历史的发展,特别是在天皇的权力逐渐旁落的时代,太政大臣的角色就显得有些不再适应架空天皇的需要。
早在飞鸟时代,圣德太子就以摄政的身份,代替推古天皇主持朝政,开启了“摄政关白”的制度(天皇未成年时为摄政,成年后为关白)。到了奈良时代后期和平安时代初期,随着天皇实权的旁落,权臣和大贵族们常常设立“摄政关白”,以此架空天皇,却又不能完全取代天皇的地位。
进入平安时代中期时,藤原氏逐渐垄断了摄政关白的职位,开启了“摄关政治”时期,藤原氏通过世袭摄政关白,完全掌控了日本的最高实权。为了巩固其权力,摄政关白成为了藤原氏的专用官职,只有担任这一职务的公卿才能被认为具备合法的政治身份。而到了平安时代后期,白河上皇通过“院政”重新夺回了实权,尽管如此,武士阶层的崛起则成为历史的转折点。
平治元年(1159年),平清盛掌握了日本的最高实权,成为历史上第一个控制整个日本的武士领袖。然而,平清盛并没有建立一个专门属于武士阶层的政治体系,而是依靠武士的力量将平家变成了朝廷中的一大贵族。因此,平家的统治并没有持续太久,很快便失去了作为武士阶层利益代表的角色,为其最终灭亡埋下了伏笔。
到了文治五年(1189年),源赖朝成功消灭了最后一个敌对势力奥州藤原氏,成为日本实质上的最高统治者。源赖朝出身于武士阶层最强大的关东地区,同时深知平清盛的失败教训。因此,他决定将天皇、院政、摄政关白、太政大臣等朝廷职务全部架空,建立一个由武士主导的统治体系。
虽然源赖朝建立的武士主导的体系实质上独立于朝廷,但天皇依然名义上是日本的最高统治者。为了使武士阶层能够获得合法的统治地位,源赖朝必须由天皇亲自授予一个官职头衔,这个头衔便是“征夷大将军”。征夷大将军原本是朝廷设立的职务,用以征讨阿伊努(虾夷)人,随着阿伊努被赶出本州岛后,该职位逐渐空缺。
公元1192年,源赖朝被天皇任命为征夷大将军,并以此身份成立了幕府,标志着日本正式进入了武士主导的幕府时代。自此以后,征夷大将军便成为武士领袖专门为统治日本所设置的官职,室町幕府和江户幕府都沿用了这一制度。甚至连明智光秀都曾短暂地自封为“十三日征夷大将军”。
总的来说,太政大臣是律令官体系中的最高职务,摄政关白是为架空天皇权力而设立的特殊官职,而征夷大将军则是专为武士阶层设立的令外官。因此,摄政关白和征夷大将军并没有严格的位阶关系,它们有时也会兼任太政大臣,比如丰臣秀吉和德川家康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