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武三年(公元1336年),足利尊氏创立了室町幕府。虽然这一幕府的建立初衷在于恢复武士阶层的权威,但其成就最高的将军却是足利义满,他不仅是室町幕府的第三代将军,还在临终之际荣膺日本的“鹿苑院太上法皇”。其中颇为引人注目的是,足利义满不仅在日本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更成为了中国明朝的“日本恭献王”。究竟这一称号的来源又是如何呢?
相较于前期的镰仓幕府和后来的江户幕府,室町幕府的征夷大将军在实际权威上显得相对较弱。在其辉煌的巅峰时期,幕府的影响力也仅能覆盖日本的绝大部分地区。这种权威的低迷主要源于幕府内部存在着一批掌握强大权力的守护大名,他们在地方上拥有广袤的控制土地。这其中,以被称为“三管四职”的大名为最具代表性。
从第一代将军足利尊氏统治时期开始,到引发日本战国时代的“应仁之乱”,历届将军无不试图削弱守护大名的权力,三代将军足利义满也不例外。足利义满认为,导致室町幕府将军权威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将军缺乏自己的直属军队,二是幕府的财政收入相对稀薄。
针对第一个困扰,足利义满采取了组建直属于将军的“奉公众”这一措施。后来的战斗中,在与守护大名如山名氏和大内氏的对抗中,“奉公众”发挥了关键作用,成为将军应对地方大名的有力武器。而对于第二个财政收入不足的问题,足利义满则采取了加强对外贸易的策略,以此来扩大幕府的经济基础。而要想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中实现对外贸易,明朝自然是不可或缺的合作伙伴。
在地理大发现尚未全面展开的时代,能够与日本开展对外贸易的有效国家,仅限于中国的大明朝、朝鲜、琉球以及东南亚地区的部分政权。而与大明的贸易关系更是占据了日本对外贸易总额的近九成,朝鲜、琉球以及东南亚的国家几乎都是大明的附属国,因此日本与其开展的贸易也必须获得大明永乐帝的许可。
为了打破这种限制,足利义满甘愿背负“卖国贼”的声名,主动向大明成祖文皇帝表示臣服并上贡,承认大明的正统地位(这等同于承认日本天皇为伪帝)。此举不仅恢复了宋代和元代之后中日两国间断的官方联系,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了大明剿灭了时常骚扰沿海的倭贼。明成祖对足利义满的恭顺态度感到欣慰,特别派遣郑和来到日本,封其为“日本国王”。
一旦足利义满被封为“日本国王”,中日之间便展开了“勘合贸易”。随着两国经济和文化的联系不断加深,尤其是在永乐年间,大量的“永乐通宝”涌入日本,成为战国时代的重要流通货币。同时,中国茶具的进口也为日本茶道的形成提供了契机。通过“勘合贸易”,足利义满成功地提高了财政收入,逐步压制了那些地方大名的权力。
永乐六年(公元1408年,即日本应永十五年),室町幕府的第三代将军足利义满去世,享年五十一岁。得知此消息后,明成祖特意赐予这位“大明日本国王”一个谥号——恭献。就此,足利义满被尊称为中国大明朝的“日本恭献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