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中讲道理的案例比比皆是,但一旦遇到问题却常常感到迷茫,这恐怕是大多数人普遍的心态。我自己就是这样,虽然阅读了很多历史书籍,年纪也到了所谓的“知天命”的阶段,但“知天命”其实容易,而“通人情”却远比想象中的要难。更别提为人处事了,常常在现实中迷失方向。道理我们都懂,真正要在生活中去实践,落实这些道理,仍然有很大的差距。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我也弄不清楚,只有一个解释:忍不住!所谓忍不住,是指面对诱惑时,忍不住想要贪婪;面对挫折时,忍不住想要沮丧;面对指责时,忍不住愤怒;面对竞争时,忍不住放弃。曾经我认为自己已经领悟了很多道理,但现在回想起来,发现自己仍然差得很远。步入中年,精力不如从前,甚至连控制情绪的能力都有所下降。正如我妻子所说,她从未见过我如此失控和崩溃的模样。
当你感到力不从心,做什么都无法应对时,这正是一个信号——是时候调整心态了。心态崩溃,比身体崩溃更为可怕。
最近,很多人讨论看书的意义,似乎一读《资治通鉴》就能领悟人生的真谛,很多人都抱有这种想法,而我也曾是其中的一员。每个人的眼界不同,所以从同样的书籍中得到的收获也各不相同。有些人看了《资治通鉴》,只是单纯地了解了其中的故事情节;有些人则从中总结出了待人处事的智慧;而有些人更进一步,通过书中的教诲,建立了个人的原则。大家常说人要“顺势而为”,但如何“顺势而为”呢?没人会告诉你标准答案,这一切都需要你自己去领悟、去实践、去总结。
历史能够告诉你曾经发生了什么,别人采取了哪些方法,但至于你该如何应对,还得依赖你自己。
翻开《资治通鉴》,最开始讲的是“三家分晋”,这也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春秋时期虽然已经礼崩乐坏,但像崔杼弑君这样的事,却还是被齐国的史官如实记载了下来。现代人或许难以理解齐国史官的心态,为什么在那种情况下,他宁愿冒死也要忠实记录呢?这正是齐国史官的气节所在,他将职业责任看得比生命更重,正因如此,他才有勇气面对死亡。这不仅是个人信仰的体现,也有当时环境的约束。
什么是原则呢?原则就是在关键时刻,能够按照自己内心的笃定做出决断的人,而不是随心所欲,随波逐流。
战国时期,晋国的局势发生了很大变化。晋国的卿族从晋文公时期开始逐渐掌握了国家的权力,经过多年的权力斗争,最终只剩下智氏与赵魏韩三家。晋国的国君已经沦为傀儡,而智氏的智伯掌握了晋国的实权。虽然智伯风光无限,但背后却是暗潮汹涌。赵襄子并不甘心让智伯一家独大,因此,他必须依靠韩魏两家的力量来与智伯抗衡。合作并非容易之事,智伯向赵魏韩讨要封邑,韩魏的家主都答应了,唯独赵襄子拒绝。他坚决表示:“封邑是祖宗留下来的,我有责任保护它,决不能轻易放弃!”赵襄子的态度让智伯感到惊讶,因为在智伯看来,赵襄子触犯了他的一条“禁忌”。
愤怒不仅会让人失去理智,更容易被人利用。智伯的愤怒并没有给他带来好处,反而让他失去了冷静,成了别人攻击的突破口。
智伯发动了对赵襄子的进攻,他决定剥夺赵襄子的封邑,自己占有,这样三家就变成了两家,表面上看似是智伯取得了胜利,但其实,智伯也面临着巨大的风险。韩魏家主虽然表面上与智伯合作,但他们心里清楚,一旦赵襄子被智伯打败,自己也将面临灭顶之灾。智伯虽然掌控了晋国的大权,但他忽视了一个重要的事实,那就是合作者并非完全信任他,内心深处还存有戒心。
在战争中,一旦形成了合作关系,就要谨防背叛。智伯对此心存侥幸,觉得自己处于优势,完全没有意识到韩魏两家的潜在威胁。智伯的失败,源于他过度自信,忽视了别人可能背叛自己的可能性。
智伯的聪明,反而成为了他的败笔。在他看来,韩魏两家不过是弱者,根本不敢反抗,但这种轻视却给了敌人可乘之机。
赵襄子通过张孟谈与韩魏家主秘密联系,提醒他们“唇亡齿寒”的道理,表示如果赵国灭亡,那么下一个目标可能就是他们。韩魏家主心里早有反叛之意,只是担心被智伯察觉而不得不忍耐。最终,他们决定联合反击智伯,图谋自己的生存之道。
智伯的失误在于他过度自信,忽视了他人可能背叛的可能。最终,他因为这种疏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智伯的失败教训也深刻地揭示了一个道理:作为领导者,最忌讳的就是过度自信,不能忽视旁观者的智慧,更不能因小看别人而犯下致命错误。
历史给了我们无数的教训,但最终,每个人的命运还是要靠自己的选择与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