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刘彻,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具雄才大略的皇帝之一。假如要评选一份皇帝排行榜,他无疑是名列前茅的存在。然而,这位伟大的帝王,竟然只是汉景帝的第十个儿子,且还是庶子。在他之前,汉景帝曾立过一位太子——他的长子刘荣。刘荣作为太子,虽然没有犯过任何错误,却被年仅七岁的刘彻取而代之。更为令人唏嘘的是,汉景帝废除刘荣后,不仅将其剥夺了太子之位,甚至还找借口将他杀害。
那么,为什么汉景帝要废除刘荣,甚至将自己的长子一手抹去呢?本文将详细解读这位无错被废的第一任太子——刘荣的命运。
汉景帝继位后,整整五年才立刘荣为太子。当时汉景帝已经36岁了,而他的父亲汉文帝,在立他为太子时年仅24岁,且登基不足一年。为什么汉景帝要拖延这么久才做出这个决定呢?从历史上看,可能有两个原因:首先,汉景帝或许认为长子刘荣的资质并不够出色,心里想着再多观察几位儿子,看看是否有更具王者之气的继承人。最终,他发现其他儿子也没有明显的优势,才勉为其难地立下了刘荣。其次,汉景帝的原配皇后薄姬的母家——太皇太后薄姬的压力,也可能使他在皇后生下嫡子之前,无法贸然立太子。直到太皇太后去世,薄皇后也因未能生育儿子被废除,汉景帝才最终立了刘荣。
立了太子,刘荣的地位本应稳固。然而,长子刘荣在被立为太子的同一天,他的十弟刘彻也被封为胶东王。三年后,刘彻不仅抢走了太子之位,还最终代替他登上了帝位。
谈到刘荣被废的原因,实际与他个人无关,背后更大的问题出自母亲栗姬的两个致命错误。馆陶公主,汉景帝唯一的同母姐姐,在刘荣被立为太子后,为了增强自己家族的地位,曾提出将自己的女儿嫁给刘荣做太子妃。然而,栗姬对馆陶公主的提议却极为反感,毫不犹豫地拒绝了。此举得罪了馆陶公主,馆陶公主随后联手汉景帝的另一宠妃王夫人,在汉景帝面前不断贬低栗姬,同时推崇王夫人的儿子刘彻。
汉景帝本与栗姬感情深厚,但在长时间的宫廷斗争中,他开始对栗姬产生嫌隙,尤其是一次生病时,他向栗姬说出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我百年之后,希望你能善待其他的妃子和她们的儿子。”这暗示了他对栗姬将来作为太后的安排。可是,栗姬并未能从中听出汉景帝的潜在意图,反而因此变得更加嫉妒,心中满是怒火。
接下来的事件,使得栗姬的处境变得更加危险。汉景帝废除薄皇后后,常规来说,应该由刘荣的生母栗姬继位为新皇后。然而,这时王夫人插手其中,暗中安排大臣上书,提出立栗姬为皇后。汉景帝误以为这是栗姬的安排,于是愤怒地认为栗姬竟然不愿照顾其他妃子,却主动谋求皇后的位子。盛怒之下,他立即将栗姬打入冷宫,并废除了刘荣的太子身份,立刘彻为太子。
刘荣这一番被废,整件事情的过程并没有任何错误,实为被母亲的宫斗和朝廷权力争斗所牵连。尽管被废,刘荣仍被封为临江王,且被流放到远离京城的江陵。当时的江陵远离权力中心,贫穷且气候炎热,刘荣的地位从未来的皇帝急剧下滑至地方小王。然而,他并未因此堕落,反而积极推动当地的水利工程和民生改善,取得了一定的民心。
不过,刘荣的平静生活没有持续太久。两年后,刘荣因修建宫殿时侵犯了宗庙的土地而被召回长安。根据史记记载,这一行为或许是官员和诸侯王在无知中常见的错误,虽然是否真的是刘荣的过错,史家并未定论。
在刘荣返回长安途中,当地百姓深感不安,认为刘荣再也不会回来了。在长安,刘荣被直接送往中尉府接受严苛审讯,审讯官员郅都对刘荣的态度极为冷酷,拒绝让他见父亲,甚至拒绝给他写信的工具。刘荣最终在绝望中自尽,《汉书》记载了他去世的悲凉情景:数万只燕子衔泥为他堆起坟冢,这一景象深得百姓的同情。
刘荣之死,汉景帝并未表现出太多的哀伤,反而是他的祖母窦太后愤怒至极,决定报复郅都,甚至亲自将其处死。窦太后的反应与汉景帝的冷漠形成鲜明对比,也体现出汉景帝对刘荣的冷酷无情。
那么,为什么汉景帝要如此对待自己的亲生儿子刘荣呢?其中或许有两个原因。首先,刘荣作为曾经的太子,没有犯过任何错误被废,母亲栗姬已去世,若刘荣心存不甘,未来可能成为他自己统治下的潜在威胁。史记中虽然未记载刘荣的具体性格,但他在江陵治理有方,深得民心,而这种受百姓拥护的背后,可能隐藏着一股潜在的反抗力量。其次,刘荣的支持势力,尤其是窦婴和周亚夫等重臣,也可能让汉景帝感到威胁。
在历史中,太子因“无错”被废并非孤例。隋朝的杨勇便是一个例子。隋文帝杨坚废杨勇,并未因杨勇有错,而是出于个人不喜,最终导致了隋朝的灭亡。相比之下,汉景帝的选择似乎更加幸运,选中了刘彻,最终汉朝迎来了强盛的局面。刘彻16岁即登基,励精图治,成功中兴汉朝。
那么,汉景帝选中刘彻,是因为眼光独到,还是仅仅是运气好呢?这个问题,或许永远无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