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兵团的爱情故事是由周安东师傅亲自讲述的,也正是他自己亲身经历的。我整理了周师傅当年在兵团的往事以及他的情感生活,并将其写成文章,分享给大家。
回到五十八年前的1964年夏天,周安东刚从高中毕业不到一年,便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决心投身边疆,为祖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那时,他和一群来自上海的知青们一起,乘坐着开往新疆的列车,踏上了这段远行之旅。
经过四天三夜的长途跋涉,列车终于到达了新疆的大河沿车站。周安东和其他知青们在车站稍作休整后,又乘坐军用敞篷卡车继续向前。一路颠簸,终于在天山脚下的多浪河畔,来到了农一师下属的一个团队,周安东被分配到十一连一排。新的生活正式开始,周安东和其他知青一样,领到了一套没有军徽和军章的军装,成为了兵团中的一员,虽然没有武装到牙齿的枪械,但却在每个人心中激起了自豪。
时隔半个多世纪,周安东依旧清晰记得那一天,他和其他新战士一起领取军装与武器的情景。那时,王连长和赵指导员亲自为他们颁发军装,赵指导员的讲话至今令周安东回忆起来依然热血沸腾。“穿上这身军装,你们就是兵团战士,肩负起屯垦戍边的使命,为祖国的边疆建设贡献力量。”赵指导员铿锵有力的话语让战士们倍感振奋,现场响起了如雷的掌声。接着,王连长开始发放武器,许多新战士期待的是枪支弹药,但谁知拿到的竟是简单的坎土曼、铁锹、挑担和几辆独轮车。许多人感到失望,甚至有战士表达了不满。
见状,赵指导员立刻举起坎土曼,语气坚定:“同志们,这就是我们的武器,坎土曼是我们的武器,劳动工具是我们的武器,我们要用这些武器让荒漠变为沃土,争取粮食。虽然这里是戈壁荒漠,但不久的将来,这片土地一定会变成丰饶的绿洲,成为国家的粮仓。”赵指导员的话语鼓舞了大家,现场掌声再次响起。接着,老战士们唱起了军垦战歌,所有人都沉浸在激昂的气氛中,士气倍增。
接下来的几天里,周安东和其他新战士开始了艰苦的生产劳动。最初的任务是在那片广袤的田地里进行洗碱工作,也就是用支渠引水,将天山的雪水源源不断地引入田间,冲刷那块咸涩的土壤,逐渐将其改造成适宜耕种的土地。新疆的夏秋季节气候极为特殊,昼夜温差巨大,大家常常在早晨穿着棉袄工作,待到中午太阳升高,温度上升,大家便脱掉棉衣,换上单衣继续劳动。直到夜晚气温再次下降,才重新披上棉衣。
午餐时,战士们常常在田地里简单吃上一顿。每个人只有一个碗,用来盛汤,坎土曼或衣服便成了他们的餐盘。虽然两大窝头的分量不轻,但在长时间的体力劳动下,战士们常常吃得不够饱。那个年代物资匮乏,尽管军垦战士们拼命劳作,但吃饭问题依然困扰着大家。
几天之后,周安东的手掌因长时间摩擦而起了水泡,每次碰到都感到剧烈的疼痛,背部也因烈日曝晒而脱皮,晚上只能趴着睡觉。其他新战士的情况也并不乐观,其中一位仅十五岁的小战士甚至因劳累而哭了好几回。一天,王连长来到地里探望大家,周安东伸出双手给连长看,王连长虽然心疼,但依然鼓励道:“等你手上的茧子结实了,就能称得上是一名合格的军垦战士。”
经过一年的艰苦训练和劳动,周安东的手掌上真的长出了厚厚的老茧,皮肤晒得黝黑,肌肉也愈发结实。那时,他不仅成为了一个合格的军垦战士,还晋升为三班的班长,并因表现优异被评为生产劳动模范,领取了自己的第一张奖状。
十年匆匆而过,战士们经历了风雨洗礼,逐渐成熟。广袤的戈壁荒漠也慢慢变成了棉花和麦田,周安东从一名青春年少的战士,成长为一位年青有为的班长,最终升任为机耕排排长,手中奖状满满一抽屉。
然而,时间也改变了很多。赵指导员升任为团政委,王连长依然担任着十一连的连长。战士们也逐渐成家立业,许多女战士也做了妻子和母亲,而周安东依旧单身,成为了十一连的“大龄剩男”,也成了团场的大难题。王连长每次提到自己的白发,都会笑称是因为周安东未婚的事让他愁白了头。
周安东的个人问题也一直困扰着他,赵指导员曾在离开连队前为他张罗过好几个对象,但总是因为各种原因未能成功。王连长接手后,便继续为周安东物色对象,四五年间,介绍了五六个,然而每次都无果。
直到1974年初秋的一天,王连长在团里开会,午饭时,赵政委提到:“周安东的事情有进展了,咱们团新调来几名女战士,其中有两个稍大的,一个是浙江籍的张英,另一个是上海的王爱莲。你一定得想办法帮周安东解决这个问题。”
不久后,张英和王爱莲来到十一连,周安东受命去接她们。回连队的途中,周安东主动递水壶给张英,张英拒绝了,但王爱莲接过水壶痛痛快快地喝了两大口。
这次接待任务,王连长可没打算让周安东再错过机会,明言要求他在这两位姑娘中做出选择。回到连队后,王连长问周安东:“你看上谁了?”周安东有些犹豫,要求再看一看。于是,王连长带着两位姑娘来到机耕排,周安东心跳加速。两位姑娘站在一起,一高一矮,一美一普通,形成了鲜明对比。周安东犹豫片刻,指向了那位相貌普通的王爱莲。
王连长有些惊讶,但还是尊重了周安东的选择。于是,王爱莲被安排在机耕排做助手,而张英则去了炊事班。就这样,周安东选择了王爱莲,二人很快坠入了爱河。年底,几名兵团战士举行了集体婚礼,周安东的个人问题终于得到了解决,王连长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
婚后,王爱莲对周安东无微不至的照顾,两人过上了幸福和谐的生活。王爱莲常抢着做家务,洗衣做饭,从不让周安东动手。她的细心和关爱让周安东感到非常温暖和幸福,也让他更加坚信,择偶的标准不在外貌,而在于彼此的心意与相互关爱。
婚后第二年,王爱莲生下了一个女儿,而女儿三岁时,她便调到团场中学当了教师。随着时光流转,周安东的女儿在十六岁时回到上海,跟着她的爷爷奶奶生活。周安东也调到了团场工作,并最终于2012年回到上海定居。虽然他们的上海家已经不再年轻,但周安东和王爱莲仍然怀念当年在阿克苏的日子,那座房子一直没舍得卖,他们计划在夏天时去那里度过几个月。
现如今,周安东已近八十,依旧身体硬朗,能轻松扛着大米爬上五楼。他和王爱莲的健康生活成为了邻里称赞的对象,周安东常说,正是爬楼梯锻炼了身体,增强了免疫力,让他们在新冠疫情中毫发无伤。
每次我去周安东家串门,他总会为我们讲述起自己当年的兵团往事,那段岁月给他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尤其是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我三十岁才结婚,那时候是王连长为我和王爱莲牵的红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