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少将白天,原名魏巍,他与撰写《谁是最可爱的人》的著名作家同名。1940年6月之前,他在国民政府中担任第93军的少将参谋长兼副军长,但在他选择投向延安之后,他便将自己的名字改为“白天”。这个名字的更改背后究竟有什么深意呢?
魏巍出生于1906年,故乡在湖南邵阳(今隆回),他家境富裕,童年和少年时代的教育都相当优越。1925年,他考入黄埔军校的第四期,后来还就读于陆军大学。在国民党军队的体系中,他从排长、参谋、营长到副团长、参谋主任、团长一路晋升,尤其在抗战全面爆发之前,已经升任为国军第93军第83师的参谋长,事业可谓顺风顺水。
在1938年3月,魏巍秘密前往延安参加“抗大”,在那次参观过程中,他受到了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的热情接待,亲身感受到了八路军的优良作风,体会到了党在团结抗战方面的真诚与信心,对延安的向往之情愈发强烈。某天,他在一次与党的领导人的交谈中,鼓起勇气对主席说:“我希望能够为八路军工作。”主席愣了一下,随后微笑着回答:“不论在哪里都是抗日战斗。你若不加入八路军,或许在别处能够贡献得更多。未来会有许多合作的机会。”
魏巍听后短暂沉默,只得作罢,不过在离去之前,还是与“抗大”的教育长罗瑞卿约定,今后无论发生何种变化,双方应该加强联系与合作。到了1939年,魏巍升任为93军的少将参谋长和副军长。
1940年2月,魏巍随刘戡将军驻防晋东南地区,负责封锁陕甘宁边区。魏巍对八路军的向往促使他积极劝说军长刘戡,为辖区内的地下中共党员及进步人士提供支持,并暗中将军用物资送往八路军。然而,他的一些行动却被特务盯上,信息向南京报告。军统接获情报后,决定对魏巍进行制裁,策划以调往中央训练团的名义将他除掉。
所幸,他的上司刘戡将军出于对魏巍的惜才之情和正义感,给蒋介石和何应钦发电报解释:“前线工作繁忙,无法调动,请求暂时不变动。”同时,他将这份电报给魏巍看,并借口送马匹让其怀孕的妻子回到后方,暗示魏巍悄然投奔八路军晋豫边游击支队,最终顺利被护送至延安。
魏巍如愿抵达了他向往已久的延安,然而这对军长刘戡来说却是一段艰辛的经历,因而他受到蒋介石的训斥,被撤掉军长职务,派往陆军大学受训,并在暗中遭到胡宗南的监视。魏巍在到达延安后,立即将自己的名字改为“白天”。
那么,魏巍为何选择“白天”这个名字呢?其实,这个名字象征着他已迎来光明,冲破了长久的黑暗;过去的黑暗已然过去,迎接他的将是崭新的白天。加入八路军后,白天先后担任八路军总部的参谋处长、高参室副主任、东北民主联军参谋处长、教育处长、补训师副师长和第12纵队参谋长,以及60军副军长。1957年,他被授予少将军衔,并于1973年11月18日去世,享年6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