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文|小玉
编辑|小玉
历史舞台上,有些人物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司马懿就是这样一位政治奇才,表面恭顺,内心狡诈。一生七十余载,上半生忠心耿耿为曹家江山出谋划策,下半生却图谋篡位,布局曹魏政权。
韬光养晦,谋士出山
公元179年,司马懿出生在河内郡温县(今河南温县)一个世代官宦的家庭。从小聪明过人,熟读兵书,精通谋略。
"此子非常人也。"当地一位老者曾如此评价年少的司马懿。
少年时期的司马懿生活在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曹操作为北方最强大的势力,正广招贤才。公元208年,曹操第一次征召司马懿时,司马懿竟称病不出。
"曹公势大,不可不往;曹公多疑,不可轻往。"司马懿对家人说道。这番话充分展现了年轻司马懿的政治敏锐度。
得知司马懿推辞后,曹操派亲信前去查看,司马懿立刻装出一副病入膏肓的样子,整日卧床不起,甚至装疯卖傻,吃粪便、喝尿液,把前来探视的使者吓得够呛。
曹操闻讯大笑:"司马懿真乃深藏不露啊!"
不久,曹操再次下令征召,态度坚决。这次司马懿别无选择,只得出山,被任命为骑都尉。
从此,司马懿开始了仕途生涯。初入曹营,司马懿极为低调,专心做事,鲜少发表意见。215年,司马懿随曹操攻打汉中张鲁,表现出色,升任从事中郎。219年又参与征讨马超,立下军功,被提拔为河间相。
曹操生前对司马懿评价极高:"司马懿才堪为辅国之臣,可惜生不逢时啊!"
220年,曹操驾崩,儿子曹丕继位魏王。司马懿展现出非凡的政治嗅觉,立即投靠曹丕,获得重用,被任命为尚书仆射。同年底,曹丕称帝建立魏国,司马懿被封为颖川侯,正式跻身魏国高层。
文韬武略,战场显威
在曹丕和曹叡时期,司马懿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多次立下战功。
221年,司马懿出任征南将军,负责对抗蜀汉。223年,吴国孙权趁魏国内部不稳发动北伐,司马懿临危受命,指挥防御,成功击退东吴军队。这场胜利奠定了司马懿军事家的地位。
226年,曹丕病逝,曹叡继位。司马懿凭借过人的政治智慧,成功赢得新皇帝信任,地位更加稳固。
"吾倚仗卿,犹如周公之于成王也。"曹叡曾如此赞誉司马懿。
227年,司马懿被任命为车骑将军,率军平定辽东公孙渊的叛乱。这次行动迅速有力,展现了司马懿出色的军事指挥能力。
真正让司马懿名声大噪的,是与蜀汉丞相诸葛亮的多次交锋。
228年,诸葛亮率军北伐,威胁魏国腹地。司马懿临危受命,与诸葛亮在街亭一带展开了一场斗智斗勇的较量。
面对诸葛亮的强大攻势,司马懿选择了以守为攻的策略:"诸葛亮粮草补给不便,我军只需坚守不出,敌军自退。"
果然,在街亭之战中,蜀军因粮草短缺被迫撤退。司马懿的军事才能得到朝野认可。
此后数年,诸葛亮多次北伐,司马懿均采取稳妥的防御策略,有效化解危机。
234年,诸葛亮第五次北伐,司马懿再度迎战。这次,司马懿采取了更为积极的策略——坚壁清野,切断蜀军粮道。
"我不与诸葛亮正面交锋,只等其自乱阵脚。"司马懿对部下说。
最终,诸葛亮因劳累过度病死于五丈原。得知诸葛亮去世的消息,司马懿亲自率军追击溃败的蜀军,一举收复失地。
"丞相已死,吾无忧矣!"司马懿闻讯后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充分说明诸葛亮生前对其构成的巨大压力。
235年,曹叡赐予司马懿"十二刀"的特权,意味着司马懿可以在军中先斩后奏,权力进一步扩大。这在魏国历史上极为罕见,足见曹叡对司马懿的信任。
237年,司马懿再次平定辽东公孙渊之乱,军功显赫。至此,司马懿已成为魏国军政双方面的核心人物,威望日隆。
隐忍图变,高平陵政变
239年,曹叡病重,临终前将年仅8岁的养子曹芳立为太子,并命司马懿与曹爽共同辅政。曹叡驾崩后,曹芳即位,年幼的皇帝显然无法掌控朝政,实际权力落入司马懿与曹爽之手。
曹爽出身曹操宗亲,向来轻视司马懿。权力分配上,曹爽掌握兵权,司马懿负责政务。表面上看,曹爽占尽优势。
240年,曹爽开始排挤司马懿,剥夺其军权。面对强势的曹爽,司马懿再次祭出"体病"的老招数,以年老体弱为由告老还乡。
"司马懿已老迈昏聩,不足为虑!"曹爽对亲信如是说。
从241年到246年,司马懿深居简出,很少露面。外界传言司马懿已病入膏肓,随时可能一命呜呼。曹爽闻讯大喜,放松了警惕,整日沉迷声色犬马,疏于朝政。
实际上,这五年间,司马懿在家中秘密联络各方势力,培植亲信,积蓄力量。司马懿的妻子张春华非常聪明,全力配合丈夫演戏。每当有人前来探望,张春华就会哭泣着说:"老爷病重,怕是不久于人世了!"
247年,司马懿得到曹叡皇后谧太后的支持,解除禁锢,重新出山。曹爽仍不把司马懿放在眼里,认为这个老头已无能为害。
249年,农历正月初一,曹爽陪同曹芳前往洛阳郊外祭祖。司马懿见机不可失,立即发动政变!
"曹爽专权乱政,欺凌幼主,罪不容诛!"司马懿发布檄文,号召讨伐曹爽。
随后,司马懿控制了洛阳城,占领了皇宫,并派兵封锁城门,切断曹爽返回的道路。曹爽得知消息,大惊失色,不知所措。最终,曹爽选择投降,希望能保全性命。
"投降后,保你全家性命。"司马懿向曹爽许诺。
曹爽信以为真,率全家归降。谁知一入城,司马懿立即翻脸,以谋反罪处死曹爽及其家族三百余人。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高平陵之变"。
高平陵政变后,司马懿掌控了朝政大权,成为实际的魏国掌权者。为了巩固地位,司马懿开始清除曹氏宗室势力。249年底,一举杀尽拥曹派重臣。
250年,王凌、李丰等人图谋反击,密谋拥立曹操之孙曹彪为帝。司马懿得知后,立刻派兵镇压,斩杀王凌等人,并逼死曹彪。至此,司马懿彻底扫清了政治障碍。
奠基千秋,司马氏崛起
251年,司马懿升任太傅,加九锡,权力达到巅峰。"九锡"乃天子赐予功臣的最高荣誉,历史上往往是篡位前的标志。此时的司马懿,已是魏国当之无愧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曹芳皇帝沦为傀儡,朝堂上下都知道真正的掌权者是谁。在司马懿的精心安排下,其子司马师、司马昭也逐渐担任要职,为日后接班做准备。
"吾之功业,必将由汝等延续。"司马懿曾对两个儿子如此嘱托。
251年底,七十二岁的司马懿病重。临终前,司马懿将司马师叫到床前,详细交代后事:"外示忠心,内修实力,时机成熟,方可行事。"
251年9月,司马懿去世,享年73岁。按照司马懿生前安排,司马师继承父亲权位,出任大将军,继续控制朝政。
252年,司马师开始效仿父亲,进一步巩固司马家族权力。254年,司马师干脆废黜曹芳,立曹髦为傀儡皇帝。255年,司马师病逝,司马昭接掌大权。
司马昭比哥哥更加果断,260年直接废黜曹髦,立曹奂为傀儡皇帝。此时,司马家族已完全控制魏国。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句成语正是源于当时民间对司马昭图谋篡位的普遍认知。
265年,司马昭去世,其子司马炎继位。266年,司马炎逼迫曹奂禅让,自己登基称帝,改国号为"晋",历史上称为"西晋"。至此,司马家族成功篡夺魏国政权,实现了司马懿未竟的大业。
纵观司马懿一生,可谓谋略过人,善于隐忍。在仕途初期,能够甘当绿叶,默默无闻;在军事上,能够审时度势,稳扎稳打;在政治上,能够忍辱负重,韬光养晦;在家族传承上,能够未雨绸缪,精心布局。正是这种种智慧和谋略,使司马懿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成功的政治家之一
司马懿的成功,固然离不开其个人才能,更得益于其老谋深算的性格。许多史学家认为,司马懿篡魏建晋,虽然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促成了短暂的统一,却也埋下了"八王之乱"和"永嘉之祸"的种子,导致中国随后陷入长达近三百年的分裂局面。
两百多年后的北周权臣杨坚,就是以司马懿为榜样,成功篡位建立隋朝。可以说,司马懿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权臣篡位"的先河,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