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初,滕海清在担任华野13纵副司令员期间,被调任至2纵担任司令员。13纵的司令员周志坚对此表示:“来得快,走得也快!”而2纵的司令员韦国清则鼓励他:“你要挑起大梁!”
滕海清曾在抗战时期担任新四军4师9旅的旅长。抗战胜利后,在副师长韦国清的带领下,与新四军2师的两个旅组成了山东野战军2纵。罗炳辉担任司令员,韦国清则是副司令员,而滕海清继续担任旅长。
1947年初,山东野战军的2纵与华中野战军的9纵合并,组成了新的2纵。9纵是原新四军4师的另一部队,编制内有5个团。新组成的2纵由韦国清担任司令员,张震担任副司令员,滕海清则在改编后的部队中担任第6师的师长。
2纵特别擅长执行阻击战术,在莱芜战役和孟良崮战役中,都发挥了关键作用。随着华野的分兵,2纵、7纵、9纵、13纵组成了内线兵团,共同参加胶东保卫战。由于13纵成立较晚,部队的战斗力尚需提高,滕海清这个老资格的师长便被调去担任副司令员,协助提升战斗力。
13纵面临的任务相当艰巨,不仅是一支新成立的部队,还要承担攻坚和阻击等重任,参与了海阳战役和莱阳战役,部队作战压力巨大,但始终坚持完成任务。
滕海清在13纵仅待了3个月便被调回2纵,这一变动令他感到有些意外。13纵的其他领导,如周志坚、廖海光、陈华堂等,纷纷前来为他送行。周志坚感慨地说:“你来得快,走得也快。你来我欢迎,你走我想留,但也留不住你。”
实际上,滕海清的调动与战略形势的变化密切相关。上级计划将华野部队分为四个部分,许世友将率领7纵、9纵和13纵组成山东兵团,继续在山东一带作战;陈士榘、唐亮则负责调配其他部队支援刘邓大军;韦国清则计划将2纵、11纵和12纵组成苏北兵团,开展华中战场的作战,确保南线的战略进攻顺利推进。此外,粟裕负责指挥1纵、4纵和6纵组建兵团,准备渡江进攻闽浙赣一带。若顺利抵达,便改编为东南野战军。
由于2纵的主要军事领导人包括司令员韦国清和副司令员张震都被调离,许多高级指挥官离开,留下的主要是参谋长和一些师长。在这种情况下,滕海清被认为是最合适的人选来接替2纵的领导职务。韦国清非常信任滕海清,亲自向他提出请求:“老滕,苏北兵团要组建,我要离开2纵。我特意把你叫回来,你我都知道,2纵是老部队,马上就要南下华中,你一定能挑起大梁。”
滕海清回到2纵并非偶然。抗日战争时期,他就在这支部队担任过旅长,解放战争初期也一直在2纵服役,担任旅长和师长。滕海清与这支部队的联系深厚,亲自对韦国清说:“放心,我一定会带领2纵继续前行。”
在接下来的作战中,2纵以其丰富的经验和强大的战斗力,表现得尤为出色。与11纵、12纵这些地方部队相比,2纵无论在作战经验还是战斗力上都更具优势。而华中地区的战斗环境与山东截然不同,尤其是华中水网地带的战斗更加复杂,部队之前在这方面并没有经验。为此,滕海清及时安排了水网地区作战的训练,确保部队能够应对这一全新的挑战。
在淮海战役中,2纵表现尤为突出,成功击溃孙良诚部,迫使敌人6000人投降。战役的第一阶段,2纵就获得了上级的高度赞扬。在后续的战斗中,2纵继续发挥其强大的攻坚和阻击能力,不断调整战术,最终在战役中成功击败了敌方的多个师,俘获了敌军3.6万名士兵。